关于头发与梳篦的中国传统文化浅析

关于头发与梳篦的中国传统文化浅析

ID:28202096

大小:59.1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8

关于头发与梳篦的中国传统文化浅析_第1页
关于头发与梳篦的中国传统文化浅析_第2页
关于头发与梳篦的中国传统文化浅析_第3页
关于头发与梳篦的中国传统文化浅析_第4页
关于头发与梳篦的中国传统文化浅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头发与梳篦的中国传统文化浅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头发与梳篦的中国传统文化浅析暨南大学李常悦摘要:中国古人将头发看做身体的一部分,重发之装饰多。木文主要阐述了中国古代关于头发的观念和风俗以及梳篦首饰的形制定义、造型材质、发展历史等内容。以古典发饰之一隅,一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社会伦理、艺术和手工艺的发展状况。关键词:头发;意义;梳篾;文化中国古代历经近4000年的历史,积淀下厚重的民俗文化和传统,长久以来形成的民族审美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留下了印记,而发饰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头是人身体最顶端最重要的部分,是人与人交流过程中注意力最集中的部分,一个人头面的外在形象,可以反映出众多的个人信息,所以人们对于头面装饰的兴趣也远远大

2、于身体的其他部分。中国自古有蓄发的传统,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以不会轻易剪短头发,这种情况下,能够有一些既轻便实用又具装饰性的发饰,就显得尤为重要。正是以这种珍重头发的文化传统为土壤,孕育了古代丰富多彩的发饰,那么这样的传统乂是从何而来?一是头发与生命的关系。头发在人的一生中生长不息,甚至在人死后经年不腐,既是生命存在的印证又是生命力的一个标识。元代医学家滑寿注《黄帝内经?素问》:“水出高原,故肾平在发。发者血之余,血者水之类也。今方家呼发为血余,盖木此义也。”由此可知古人乂将头发叫做“血余”,认为头发是血液的变化物。是身体重要的一部分。二是头发与灵魂的关系。

3、小孩儿岀生的时候天灵盖上的囟门还未闭合。古人认为囱门就是灵魂出入之门,而头发则可以有效地保护这里,所以乂将头发看做灵魂的守护甚至栖息之所。因此帮小孩子剃发的时候一般不全剃光,而是在额前头顶的地方留一撮,便是盖住囱门保护灵魂的意思。还有在小儿脑后留一条小辫儿的,是认为当小孩遇到危险,要被鬼魂勾去魂魄的吋候父母只要牵住他的小辫儿,就能将他的魂拉冋来。并且古人认为头发与自身之间永远存在一种同感关系,故而自古就有用人须发做法害人的习俗。夫妻结发也是缘于此,将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头发交到对方手中,表现了完全的信任和亲密。三是儒家文化传统。《孝经》第一章开宗明义便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

4、之始也。”例如婴儿出生后的胎发被看做是母亲精血所化,是很珍贵的,所以为了表示对母亲的尊敬,胎毛不能全部剃去,要留一部分,叫做留“孝顺发”。中国人自古重孝,在这样的儒家文化熏陶下,男女成年之后皆蓄长发,不会轻易剪发。四是头发发式,关乎华夷之大防。汉族成年后都会将头发束成发髻,戴冠插莽,而周围民族则不然。《史记?吴太伯世家》中记载百越民族“文身断发”,其他一些如东夷北狄等民族则是披发。因此留什么样的发式绝不仅仅是个人喜好的问题,而是十分严肃的政治问题,关乎民族气节和风骨。元朝的吋候汉族因为受到其长期统治,已经习惯着胡服,改胡名,辫发椎髻。而明朝建立后立马禁止了此类现象,“上久厌之至,悉命

5、复衣冠如唐制。士民皆来束发于顶……其辫发、椎髻、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至于清朝,汉族与满清政府关于剃发的斗争就更加激烈了,因为不愿剃发而丢命的义气之士数不胜数,其至冇因为不愿剃发而发生的屠城行为。史载一个名叫马纯仁的生员,剃发令一下,便用袖子装满石头自沉河中,襟间书十六个大字“朝华而冠,夕夷而髡,与死乃心,宁死厥身。”不可谓不壮烈。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出现了玲琅满0的发饰,笄、簪、钗、冠,不一而足。这些发饰形态各异,用法不一,盛行的吋代也不尽相同,但其中有一样沿用至今,与现代人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最为人们熟悉的,就是梳子。不同于现代的梳子只是用于梳头,梳子在我国古代是

6、非常常见的首饰之一,古人常常将梳插在发髻中,露出精雕细刻的梳背作为装饰。梳子还冇一个非常相似的近亲,即篦子,因为卫生条件的改善,也早已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只有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能偶尔见到篦子的身影,梳和篦也可以合称为栉。两者主要的区别是篦的齿比梳要密,《释名?释首饰》中解释:“梳,言苏齿疏也,数言比,比於梳其齿差数也,比言细相比也。”梳一般梳用来梳头,而篦则用来去除头发上的污垢和寄生虫。梳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而关于梳子的发明,有两种传说,一说是黄帝的第二个妻子方雷氏发明的,另一个说法是黄帝的俘虏赫胥氏发明的。篦则传说是春秋时一个叫陈七子的犯人,因狱中卫生条件极差,头

7、发脏污不堪,头虱肆虐而发明的。春秋以前的梳篦齿很长,梳把较高,整个梳子呈长条形,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了魏晋南北朝。这个吋期的梳篦冇骨质、玉质、象牙等各种材料,商周和战国出土的梳篦梳背上已经出现了双虎形的雕刻。篦奋两种造型,一种类似于梳子,一边有齿,还有一种篦子两边都有齿,呈“非”字形。魏晋南北朝吋期的梳篦形制与之前比较冇明显的改变,梳背变宽,梳齿变短,更接近于现在的梳子。在当时的延陵,今天的常州出现了比较有规模的制梳产业,延陵所产的梳篱用料考究,需几十道工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