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情评估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的实效性

从学情评估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的实效性

ID:28248367

大小:71.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08

从学情评估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的实效性_第1页
从学情评估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的实效性_第2页
从学情评估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的实效性_第3页
从学情评估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的实效性_第4页
从学情评估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的实效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学情评估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的实效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学情评估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的实效性林清摘要:通过学情评估,我们能更准确地了解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的定位及达成的效果,帮助教师提高处理教材和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关键词:学情评估;实效性;诱因作者简介:林清,任教于浙江省柯城石梁中学。一、反思教学中“问”的现状笔者曾在一杂志上看到这样两个案例:案例一:一个美国科学教育考察团到上海访问,并在一所极有名望的重点中学听了一堂语文课。课堂教学目的明确,教法灵活多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师生互动相当活跃,配合非常默契。这应该说是一节不折不扣的好课,可美国同行的评价却令人始料不及:“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特别是学生乂没有问题提出,这堂课上

2、它干什么呢?”案例二:刊登这样一份《风筝》的教学设计,整个设计是由如下几个问题组成的:(1)自由阅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问题一:说说魯迅和小兄弟都做了什么,为什么会这么做?问题二:了解了围绕“风筝”发生的整个事情的经过,就此谈谈你对兽迅和他的小兄弟的看法。(2)问题解决和探究问题一:先说魯迅和他的小兄弟在“风筝”这件事情当中的做法(在文中找)。问题二:对鲁迅和小兄弟的看法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各小组记录然后投影。①追问一:生长在同样的家庭中,为什么小兄弟喜欢“风筝”,而鲁迅为什么不喜欢,并认为那是“没出息孩子做的玩艺”?②追问二:你们认为鲁迅的粗暴冷酷受封建思想影响,这和鲁迅成年以后的伟

3、大相比不矛盾吗?这是真实的鲁迅吗?年少时的鲁迅到底是怎样的?(1)根据学生的冋答对成年后两兄弟的看法(小弟弟不记仇,鲁迅知错就改(4>师生共句阅读《一件小事》,教师略加讲解。引用张梦阳对鲁迅的评价,让学生了解到一个人的自我反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自我反省的意义,而鲁迅正是通过对自己的反省用笔做武器唤起整个民族的反省意识,这一点在今天同样重要。这样的课例是经过认真构思,精心选择突破U,几个问题环环相扣,颇有新意。但有一学生问教师:“我们不知道您在课堂上会提哪些问题,您能不能告诉我们,课堂上我们怎样才能跟上您的思路?”学生的疑惑给上课的教师当头一棒!怎样才能跟上教师的思路?难道这就是我们的

4、教学0的?辛辛苦苦设计的课堂提问,就是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教师的思维中?就是牵着学生围绕教师闭团转?就是让学生拿着课本,在一片云雾缭绕的原始森林里“问路在何方”?认真检讨一下这一类的课堂教学,这些问题与一张张试卷有何区别呢?与一道道试题有什么不同呢?这样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指导学生阅读过程,倒不如说是考试的过程;与苏说是阅读,倒不如说是以考代读。这样的阅读教学从其本质上说还是一种应试教育!主要反映出三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是阅读的主体性。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教学任务是解决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解决教师的问题。但我们精心设计的课堂问题,并不是学生发现的问题,而是教师自己发现

5、的,是教师自鸣得意的问题。所以这种提问,只是教师读的结果,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是教师对文本的自我陶醉。在这里,不是教师围着学生转,而是学生围着教师转,课堂的中心和教学的主体,都不是学生,而是教师。主体完全错位!二是阅读的主动性。教师设计的提问,尽管在设计者看来十分巧妙,但由于往往不是在学生充分阅读与思考的基础上的提问,即并非是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实际的、自然的心理需要,而是一种被动的强制性的外在要求。再说,每个人具体的阅读心理流程是不同的,阅读中产生的疑惑也是不同的,教师的提问只是教师阅读心理流程涌现的问题,这样,教师只是在将自己的阅读心理流程强加给学生。教师为何有此一问,学生并不明白,又

6、没有思想准备,只好糊里糊涂地寻找答案。冇吋,其至一个问题没有想好,教师又莫名其妙地提出第二、第三个问题,学生疲于奔命。在这样•一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哪有主动权可言!三是阅读的真实性。真正的现实的阅读,冇谁站在旁边不停地向我们提出一些问题?真正的阅读是一种独立的自主的阅读,只有文本的呈现,既没有教师的提问也没有思考题,甚至没奋参考资料。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那种“试题式提问”背景下的阅读,实际上不是真正的文本,读的是教师的提问;读的不是文本的思路,而是教师的思路;读的不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而是教师对文本的感悟;学生不是在欣赏文章,而是在面对教师的

7、莫测高深而自叹不如。虽然也有学生的思考,但这是一种教师提问背景下的思考,只是对教师对文本的理解结果的再思考,而不是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对文本本身的思考。因此,这种阅读说到底只是一种远离真实的阅读!久而久之,会养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养成思维的惰性。二、“问”成该把握的准则朱绍禹先生说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问题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是‘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的基本保证,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