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试题目(2)

高三语文试题目(2)

ID:28300547

大小:83.54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09

高三语文试题目(2)_第1页
高三语文试题目(2)_第2页
高三语文试题目(2)_第3页
高三语文试题目(2)_第4页
高三语文试题目(2)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试题目(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语文试题第Ⅰ卷(选择题,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纤维(xiān)发酵(xiào)田畴(chóu)安步当车(dáng)B.岑寂(cén)休憩(qì)尽快(jǐn)矫揉造作(jiāo)C.呜咽(yè)自省(xǐnɡ)赡养(shàn)解甲归田(jiě)D.蕴藉(jí)铜臭(xiù)鞭笞(chī)模棱两可(léng)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筹措委曲求全执著坚苦卓绝B.笔画出奇不意踯躅前赴后继C.震撼自暴自弃渲泄纷至沓来D.粗犷情有独钟脉搏妍媸必露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A.我,一介芸芸众生,没有睿智的头脑,也没有令人羡慕的家庭背景,更不具备惊艳的美色,但我有一双巧手和一颗不服输的心。B.老人步履艰难地翻过一个山头,狂风吹得他有些摇晃,使他越发显得老气横秋。C.吕秀莲之流不断散布台独言论,干着分裂祖国的勾当,这些危言危行总有一天会成为套在他们脖子上的绞索。D.小张夫妻俩惨淡经营着这家小店,生意一直很红火。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国大地上的2010年8月15日,是蒙上了一层悲伤的日子,全国各地的五星红旗为生命而降,所有的娱乐活动为逝者而停。B.季羡林的晚年,即使在病榻,仍然忆往述怀,富于思考,写下了如《病榻杂

3、记》这样的佳作,这正是“思想不老”的极好写照。C.宝成线石亭江大桥,在暴雨引发的特大洪水中受到重创,致使西安开往昆明的K165次列车脱线,两节车厢落水,两个桥墩坍塌。 D.人生的目标要专一,抱定一个志向并锲而不舍在为之奋斗,目标就很可能实现;否则,目标太多,结果什么目标也实现不了。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三百里,一路单骑,我回想着不觉一阵阵阴凉袭向周身。那种山野之静是永恒的:一旦你被它收容过,有生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无论后来我走到哪里,总是,,天涯何处都像是那个铁色戈壁那么,。①两眼幻视②空旷宁寂③满心幻觉④四顾无援⑤空山绝谷

4、A.④②③⑤①B.②①③⑤④C.⑤①③②④D.⑤③①④②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8题。(共9分,每小题3分)西施亡吴之谜吴王夫差是一个亡国之君,却不同于一般昏君,恰恰是个霸才。他的最显著的弱点是刚愎自用,轻敌拒谏。吴越是世仇,都想问鼎中原。越王勾践恰好是个阴谋家。《国语·越语》记勾践曾对范蠡说:“今吴王淫于乐而忘其百姓,乱民功,逆天时”云云,这是从敌人方面说的坏话;从《国语·吴语》及《史记》看,看不出他怎样沉湎于酒色。吴强越弱时,越国遣大夫文种求和,伍子胥坚决反对,越人便以美女八人献与太宰嚭,太宰嚭向夫差说了好话,夫差就答应了越国,接受

5、美女的是太宰嚭。这人是从楚国逃亡出来,后来成为吴国罪魁。夫差的致命伤是容许卧榻之侧的强敌安然存在。    说到吴国之亡,自然会想起西施,就像谈唐明皇的出奔,会想起杨贵妃一样,可是在《国语》和《史记》中,却一句也没有提到西施。    先秦载籍中,《墨子·亲士篇》曾这样说:“是故比干之殪,其伉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车)裂,其事(功)也。”这当是最早提到西施名字的史料,但西施为什么会因美而被沉在水中,没有明说。这以后,西施便成为美女的共名,直到今天,也是这样,就像月里嫦娥成为美女共名一样(历史上也有由共名而成为专名的,如漂母)。《孟子·离娄》

6、的“西子蒙不洁,人皆掩鼻而过之,”西子之称,自孟老始。《庄子·天运》有西施病心而颦,邻居丑人效之的故事(后来乃有东施效颦之说),《荀子·正论》里也提到她,这里就从略了。说明在先秦时,西施已成为美人的典型。将西施作为美人计的宠儿,始于后汉人赵烨的《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越王和文种商量后,“乃使相者国中,得宁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乃使相国范蠡进曰……吴王大悦曰:越贡二女,乃勾践之尽忠于吴之证也。”这完全是小说家的笔法,还有是后汉人袁康的《越绝书》卷八,内容相类,文字更简单。至于馆娃宫、响履廊之类,全出于后人的附会铺张。当吴王夫差接

7、受越国二女时,伍子胥立即反对:“臣闻贤士国之宝,美女国之咎,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已,周亡以褒姒。”这话原是老生常谈,却又很重要,因为这三个美女,都是被征服部落故意以美女进献的。到了后汉的赵烨、袁康时,由于西施在战国时已享艳名,而赵晔、袁康又是会稽人,也即越人,便把她补了进去,成为亡国之君生活上一种连锁性的取败特征,实际仍不脱女祸论的习见。总之,在《国语》和《史记》时代尚无西施亡吴之说,否则,以史公的好奇,岂有不刻画之理?《论语》里“子见南子”的寥寥四五语,到了史公笔下,就写得帏影珮声,摇曳生姿。至于《墨子》里“西施之沉,其美也”二语,《墨子问诂》引苏时学说,以为

8、与《吴越春秋》所记的“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