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沙龙活动

健康沙龙活动

ID:28302025

大小:67.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09

健康沙龙活动_第1页
健康沙龙活动_第2页
健康沙龙活动_第3页
健康沙龙活动_第4页
健康沙龙活动_第5页
资源描述:

《健康沙龙活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健康沙龙活动中医治未病工作计划为提高我乡辖区内常住居民生活水平、健康养生、中医保健、医疗卫生等知识的宣教与疾病的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普及疾病防治知识,我院组织开展以“中医治未病”为专题,现将本次活动安排如下:一、时间:2015年3月10口二、地点:郑河卫生院会议室三、参加人员:公卫科级全体村医四、活动形式以“中医治未病”为主题,通过发放相应资料,互动学习、相互交流、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等。五、总结通过本次活动、进一提高我乡辖区内居民健康、保健、养生等知识水平,普及公民健康素养知识与技能,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居民自我保健技能和健康水平,促进我乡辖区内居民健康知识知晓

2、率和健康养生、保健的重要性。活动结束后、将相关资料装订归档。郑河卫生院2015年3月9口健康沙龙中医治未病工作方案为了广泛深入地开展全民中医治未病工作,提高全民对中医养生、保健知晓率,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不断提高辖区内人民群众自我保健、养生意识、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工作hi标通过由对辖区内12个行政村乡村医生对中医治未病相关知识的培训,各村巾本村村医对常住居民进行健康素养、中医保健等相关知识宣教;开展多种形式的全民健康知识宣传普及活动,提高群众健康理念和基本知识知晓率、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形成率、基本技能掌握率,降低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疾病发病率,实现“健康宣传普及化,

3、健康教育均等化,健康素养全民化”的目标。(一)普及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逐步提高我乡辖区内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二)普及中医治未病,预防结核病、艾滋病、重点寄生虫病,地方病、口腔疾病、职业病、食品安全、妇幼保健、中医养生等健康知识,提高我乡居民自我防病意识和能力。二、工作安排时间:2015-3-10地点:郑河卫生院会议室参加人员:公卫科人员及全体乡村民生三、活动形式:1、制作中医养生保健相关资料,通过授课形式、互动、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进行对相关知识讲解、学习。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加强“中医治未病”的集中宣传活动,提高群众中医养生、保健以及预防疾病的知晓率四、总结:培训结束后,对

4、相关资料进行总结、归档。督查各村乡村医生及时进行对本乡居民健康养生、中医保健等相关知识的宣教。郑河卫生院2015年3月9日中医治未病资料“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二是欲病未病态;三是已病未传态。因此,“治未病”就是针对这三种状态,具有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和已病早治防止传变的作用。“治未病”起源与临床意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己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

5、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己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综合各家说法,可以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即人体处于没有任何疾病时的健康状态;二是欲病未病态,即体内病理信息隐匿存在的阶段,或已经具有少数先兆症状或体征的小疾小恙状态,但尚不足以诊断为某种疾病;三是己病未传态,即人体某一脏器出现了明显病变,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及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

6、,病邪可能传入其他脏腑,但病邪尚局限在某一脏腑未发生传变的状态。因此,“治未病”就针对以上三个状态,具有以下作用。一是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指未患病之前先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这是医学的最高目标,是健康未病态的治疗原则,也是一名高明医生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二是欲病施治,防微杜渐:指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机体的失衡状态继续发展。这是潜病未病态的治疗原则;三是己病早治,防止传变:指疾病己经存在,要及早诊断,及早治疗,防其巾浅入深,或发生脏腑之间的传变。这是欲病未病态、传变未病态的治疗原则。另外,还有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指疾病初愈正气尚虚,邪气留恋,机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机体功

7、能还没有完全恢复之时,此吋机体或处于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或欲病未痛态,故要注意调摄,防止疾病复发。《黄帝内经》中的经脉第十篇“治未病”思想的发展演变唐代医家孙思邈提出了“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己病之病”,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匕病”三个层次。“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历代医家对于“治未病”的思想和内容进行了继承和发扬,在他们的著作中可以见到“治未病”的理论和应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