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若干问题

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若干问题

ID:28319751

大小:71.0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8-12-09

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若干问题_第1页
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若干问题_第2页
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若干问题_第3页
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若干问题_第4页
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若干问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若干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若干问题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讲座第二十二讲讲稿李培林中国人大网www.npc.gov.cn日期:2011-07-13浏览字号:大中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尊敬的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    社会管理通常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的包括其他社会力量在内的行为主体,在法律、法规、政策的框架内,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领域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曾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迅速清除各种丑恶现象和社会顽疾,荡涤旧社会的污

2、泥浊水,并通过平抑物价、实行充分就业、保障基本生活物品供给、加强社会治安等管理举措,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社会生活秩序。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整个社会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城乡关系等领域,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涉及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初步形成了既充满活力、又相对有序的社会管理局面。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在社会管理方面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原有的政府统管一切的社会管理方式,在许多方面已

3、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发展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更新社会管理观念,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创新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形成社会管理的新格局。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一项突出任务和经济社会改革的一个新重点。.---    今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号召全党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针对当前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着重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思路和举措,为促进社会和谐、实现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凝聚强大力量。5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会议指出,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我国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既十分紧迫又需要长期努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    下面我分四个部分谈一下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认识。    一、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及取得的成就    1.我国原有社会管理体制的主要特

5、征    在近代历史上,我国人口众多,却一再遭受列强蹂躏和历经战乱,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源之一,就是社会的一盘散沙。所以,新中国成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组织起来”。毛泽东同志1949年9月30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闭幕会上号召,“全国同胞们,我们应当进一步组织起来。我们应当将全中国绝大多数人组织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其他各种组织里,克服旧中国散漫无组织的状态”。按照这样一种思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把所有的人都组织在一定的单位中,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府包管一切的社会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具有以

6、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是政府全能的社会管理体制。政府不仅通过统一计划、统负盈亏、统购统销、统收统支,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通过干部统一调配、职业身份统一确定、人员统一安置、社会事务统一部署、一切社会活动统一组织等,建立起以政府为中心的全能社会管理体制。社会本身基本上没有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    二是以“单位”为基础的从业人员管理体制。“单位”的特点,是它不是一般的工作部门,而是按照一种全能的要求建立起来的工作组织。“单位”既是工作组织,也是我国解决各种社会事务和落实社会管理控制任务的基层

7、组织体系。无论是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企业单位,还是农村人民公社,都隶属于一定的政府部门,社会的各类组织,都是政府的一个个下属“单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既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组织单元,也是我国社会管理的基础。在这种体制下,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公社,都成为一个个“大而全”或“小而全”的单位组织,也成为一种把各种社会问题化解在基层的机制。    三是以“街居”为基础的城市社会人员管理体制。政府通过街道-居委会体系,管理社会无工作人员、闲散人员、民政救济和社会优抚对象等。当然,由于绝大多数人都隶属于某一单位

8、,相比较单位体制,街居体制实际上是起一种社会管理的辅助作用。    四是以单位制度、户籍制度、职业身份制度和档案制度为基础的社会流动管理体制。.---为了使社会高度组织化和有序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管理的目标,就是使一般社会成员的就业和居住尽量固定。以单位制度、户籍制度、职业身份制度和档案制度为基础,严格限制社会成员在城乡之间、单位之间和不同职业身份之间的一切自由流动。一切国家所需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