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南亚热带农业史及问题

英德南亚热带农业史及问题

ID:28329377

大小:77.62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2-09

英德南亚热带农业史及问题_第1页
英德南亚热带农业史及问题_第2页
英德南亚热带农业史及问题_第3页
英德南亚热带农业史及问题_第4页
英德南亚热带农业史及问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英德南亚热带农业史及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英德南亚热带农业史及问题一.南亚热带气候环境的特点南亚热带是指亚热带的南部地方而言。即亚热带接近热带边界线地区。在广东即在英德市南面的清远市南花县、从化市地方。具体化界线以北纬23°27,为准。这线上在广州已建有北回归线标准专塔在从化市太平场处。线北为亚热带,线南为热带,即从化市北部已入亚热带,广州大部分为热带地区。故英德市为亚热带地区了。由于亚热带在中国很大,由北京到广州北部(即从化市北部、花县北部)都属于亚热带,具体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有冬夏之分。冬天霜雪,夏天成火炉(如重庆、武汉、南京号称中国三大火炉)。因此,要再分出北

2、部称为〃北亚热带〃(冬有严霜、飞雪),南部划出南亚热带(冬无飞雪,夏亦无炎暑)。英德市接近清远、广州故属于南亚热带了。南亚热带因夏季太阳正照北回归线,地面炎热,一如热带,故在农业上,这里有不少热带性作物(包括天然植被在内),故和长江流域的中亚热带不同,即冬天霜雪甚少,如下雪纪录,即不是年年有的,可称冬暖的地方,一月最冷,但仍有。C。夏季不太热,七月均温为。C。雨量达1900毫米之多,为全国多雨地方,集中4-9月(南方季风自海吹入之故),冬天受北下寒流影响,成为旱季。纬度正处于23°50'之北。故气候和广州热带地区更是相似。但是

3、英德市和清远市之间却有一条大山阻隔着。加上英德冬季有较明显的北风吹下,故又和韶关市(即粤北区)相同。故这片南亚热带地区,在2000多年前建立郡县制时,即成为汉武帝立的桂阳郡(治连县)的一部分了。即把南亚热带地区和热带地区的南海郡分开管理,在北江设立帧阳县,在连江设立洽洸县。管理大片英德市地区,和连县合称桂阳郡。南亚热带和热带的分界山脉即今天的英德和清远分界的英德峡区,北江汇合连江后南流穿过英德南面的渡阳三峡,而流入清远盆地。这段山地是又高又连续的山脉,古代要开凿栈道来求北上大道的畅通,因东汉时代这条由广州北通京师的大道是一条五

4、岭之外的一条新开辟大道,称为〃京西驿道〃,岭南荔枝进贡,即由广州上清远,入英德,上乳源县,经梅花、坪石、武阳司,到临武县,汇合骑田岭道的,因这条陆路为主较平坦大道可走马运载货物,入京里程又较短之故。这条山脉宽达50公里,整条山脉由罗定开始,过西江,在肇庆成北山(即北岭,砚坑所在),到四会为三桂山(888米),清远为大罗山(1024米),到佛岗为阿婆髻(1218米),直连粤东九连山,故名〃罗平山脉〃(已故地理学家吴尚时命名)。此山脉将粤北与粤中(珠江三角洲区)分开,也将粤西和粤中分开。是由坚硬的古生代泥盆纪石英岩褶皱而成的背斜山

5、地。上覆为古生代石灰岩系地层,故在英德盆地中,还有溶蚀剩余的峰林石山地形出现;在南侧清远平原上也有石灰岩层出现。故罗平山脉在英德清远两个盆地能突起成山脉,有一系背斜山组成英德峡,古名写贞阳峡〃,即因英德市故名滤阳县得名。其下即为著名险峡大庙峡。漩阳峡为褶皱山,即山岭由石英岩山脊为背斜层,向斜谷为石灰岩所成。了贞阳峡短,下连大庙峡。北江切过石灰岩层山地时,即成峭壁夹江地貌。要用栈道才能过峡的。拉缆也不成。山高可达700-800米。高峰上千米。使南方夏季台风不能过峡,谚语所谓〃台风不入峡〃,即使英德没有打台风的,在清远才受台风影响

6、。因为台风旋风中心在地表层,千米以上即不见强大之故。台风被山地阻滞,要向东西两侧面低地转移吹向了。冬季北来寒风也先被五岭山地(也是千米高山)所阻,再受罗平山脉所阻,使英德地区不至太冷,成为南亚热带气候区。故英德盆地农业发展即为南亚热带的特征性农业。盆地中可以栽种不少热带性作物。从农史角度看,最值得注意的,却是〃亚热带水稻起源论〃,在英德市可找到论据。试详述之。一.南亚热带环境与水稻起源南亚热带农业起源以石器时代水稻耕种起源为主要特色。因为近年在英德市牛栏岗遗址出土曾有详细报告,指出遗址年代为万年-8000年。并且在中上层有水稻

7、硅质体发现。并有少量陶器,为广东最早稻作遗存。遗存地表是在小型脚洞之内。洞内边槽明显,发育于狮子山南面,山为一石灰岩残丘,四周为台地面,东为北江平原。洞内发现的螺壳样本9个,年代在9310±80年一18105±200年,动物骨骼样本13个,年代为7460±100年--12410±250年,且多为现生种,表现为新石器早期特征。出土古水稻硅质体(非粘非粳类型)年代在万年一1万年左右。据顾海滨研究,稻谷表面为双峰硅质体,稻叶内部为扇型硅质体,共24粒(双峰7粒,扇形17粒)。且分析结果均与现水稻釉型和粳型不同。遗址在北纬24°20,

8、34〃,属亚热带。(见《英德史前考古报告》1999年,广东人民出版社。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等三单位合编。)和英德古水稻年代相近的如湖南道县玉蟾岩洞穴遗址,纬度稍北(北纬25-26度,属中热带),古水稻年代亦达1万年以上,分野生、釉稻、粳稻三类。伴生动物相似。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