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ID:28351860

大小:322.00 KB

页数:75页

时间:2018-12-09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_第1页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_第2页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_第3页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_第4页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   湖南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培训资料《中学教育学》《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郴州市教育局教师工作科湘南学院教务处  .---               二00九年三月 湖南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中学教育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教育的概念及其演变 1、最早将“教育”作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出自《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2、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的定义区分为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

2、定义三种。3、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提出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基本观点有:首先,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其次,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它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有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次上。而人是“符号的动物”,人类具有高级语言符号系统,藉此符号系统,人能够将经验类化,使人具有自觉的类意识,能自觉地维持类的发展,并在资源共享的条件下,使人能为共同的利益做出自己的贡献。再者,动物的教育也基本上随着

3、生理的成熟而结束,而人的教育则绝不会止于生理的成熟。综上所述,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4、教育活动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首先是活动的对象这一维度,纵观教育活动与其他活动,我们发现,不仅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是人,而且活动的对象也是人,这是一种“人――人”之间的关系。其次从活动目的的特殊性看。教育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培养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使每个人能更充分、更真实地生活,最终影响人类的发展。两再从活动方式维度来看,教育活动以一种特殊的规

4、训方式呈现,是在尊重生命,在发挥主体能动性的条件下使个体不断地被社会同化,是自我实现创造性转化的典型方式。它不同于监狱等其他规训方式。总之,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5、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6、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特点如下:第一,学校教育具有可控性。首先表现为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其次表现为学校教育的组织性和系

5、统性和规范性。第二,学校教育具有专门性。首先表现在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育者——教师实施的。其次表现在学校教育具有专门的场所和设备。再次表现在学校教育中的对象即受教育者是以学习为专门任务的学生。第三,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学校教育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相对稳定的教育场所、相对稳定的教育对象和相对稳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及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班级组织形式等。另外,学校教育中还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文化模式,即形成一种稳定的校园文化,这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有效的。7、家庭教育,是指一个人在家

6、庭这个特殊社会结构中所受的教育,一般指一个人从出生到自己组成家庭之前所受到的来自家庭各方面的影响,包括有意识的知识传授、道德教育和有意识的家庭生活氛围的陶冶。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8、社会教育,是指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外的一切社会文化机构或团体对社会成员进行的教育。.---9、近年来,社会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社会信息量的飞速增加,知识技术的不断更新,职业结构的迅速变化,对社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其二,终身教育思想成为社会教育蓬勃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其三,现代信息传递手段和新

7、型教育技术的出现,以及公共教育设施的完善,为社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10、社会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对象的全民性。其二,地点的广泛性。其三,内容的实用性。其四,时间的终身性。其五,形式的开放性。11、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家庭教育为学校教育打基础,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广泛而强烈的渗透性,对学校教育有重要影响,学校教育在面临社会教育的挑战和冲击时,不断调整自身,和社会教育相互促进。在现代社会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必须协调一致,互相配合,这样才有利

8、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才能保证整个教育方向上的一致,才能实现各种教育之间的功能互补,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12、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提出“终身教育”的观点。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13、“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带来了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带来了教育观念的变革。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