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簪花仕女图》解读唐代人物的审美风格

从《簪花仕女图》解读唐代人物的审美风格

ID:28368620

大小:6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9

从《簪花仕女图》解读唐代人物的审美风格_第1页
从《簪花仕女图》解读唐代人物的审美风格_第2页
从《簪花仕女图》解读唐代人物的审美风格_第3页
资源描述:

《从《簪花仕女图》解读唐代人物的审美风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簪花仕女图》解读唐代人物的审美风格【摘要】《簪花仕女图》具有高度的艺术技艺和历史价值,充分反映了画家的概括能力和艺术修养,从画家高超的艺术绘画语言中使我们感受到作品强烈的时代感和艺术韵味,意匠美在作品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本文从《簪花仕女图》解读唐代人物的审美风格。【关键词】《簪花仕女图》;唐代;人物整个作品让我们隐约地看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那些舒缓优雅的动作和神态,不禁透出淡淡的忧郁。它渲染的那个快乐而乂略带懒散的情绪和气氛,正是恰当地层示了属于那个吋代整个贵族有闲阶级的吋代气範;在表血华丽

2、雍容的物质繁华背后,隐藏着人物内心深深的凄寂和幽怨。画面较真实地描绘了贵族生活,焕发出了强烈的时代气息,它不仅反映了上流社会的思想意识,还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与极度空虚。同时,从对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分析来看,唐朝仕女画的盛行,也鲜明地表现了当时统治阶级的审美观念,画中的妇女盛装奢艳,体态丰腴,动作悠闲,看上去像是一个个被精心雕琢的摆设,反映出当时统治阶级的审美观念就是在尽力刻画上层社会中贵族妇女以柔为美的华贵风度的同吋,也包涵了统治阶级对妇女的一种玩赏心态。一、《簪花仕女图》作品赏析

3、《簪花仕女图》高46厘米,长180厘米。在人物的神情、动作及服装要素、环境等方面的刻画上细致入微,使画面栩栩如生。左端开始婷婷而立的是一个贵族妇女,体态丰硕,发髻高大,上插牡丹花一枝,髻前饰玉簪步摇,那珍珠流苏似的在不停地摇晃。她头上的髻发和短鬓,茸茸地分披在丰满的额前和耳边,显得青春焕发。她圆润的面庞,浮起了淡溥的红晕;瓜子形的黛画短眉,浓淡适宜地斜峙在粉额之前,眉间金色花子的点饰如豆般大小,朱唇小到恰好与整个而庞隐隐相称,她侧身作向右倾斜的姿势,外披紫色纱罩衫,衫上的龟背纹尚隐约可辨。朱色的反

4、裙上,画有斜格纹样,白花宽带紧束在酥胸之下。朱磽色的帔子,搭在紫色的纱衫上,从肩后绕过两臂,止于胸前,帔子深朱色格子打地纹,上有粉和花青作为主要调子的花草纹样。紫绿色花纹的洁白丝绸衬裙,长过纱衫,拖曳到地面上。右手摆向前侧,靠着纱衫;左手执绑子前伸,绑穗的摆动,逗引着小狗作戏,而小狗深通人意,它朝绑穗不停地张嘴摆尾,作出扑跳的姿态,从而使情节显得活泼生动。画面左起第二位妇女身材娇小,神情庄重,身着朱红披风,外套紫色纱罩,从远处巧移莲步而来。发髻上插海棠花,脖子饰金质云纹项圈。白裙上的紫色团花,从纱

5、衫的下面透出,显得十分艳丽。帔子从后肩向两臂平分下垂,双手操紧薄纱,掩着帔子,同时也紧束了宽大的衣服。画面左起第三位贵族女人髻插荷花,身披白花格子纱衫,胸前束朱色斜格长裙曳于地面,紫色帔子上有粉和青花枝纹样。她右手略向上举,反掌拈红花一枝,左手髻上取下金钗朝着右边移去,目光注视新折下来的花枝,凝神遐思,准备将它插上发髻最显眼的地方。在她的面前有一只举足欲行的丹顶鹤,似乎引不起她一点兴趣。画面左起第四位侧立着的侍女执长柄团扇,团扇上绘着盛开的牡丹,红花绿叶相衬托,格外亮丽。她的妆扮,有界于卷中的其他

6、贵族仕女c她也有一头浓密的黑发,梳成两个十字相合的发髻,中间用红缎带把那个髻子束在一起。她穿的朱色菱角纹的斜领处露出一部分,白色圈花的纱带,绕过纱衫一圈之后,在腹前打了个结子。白色的软底鞋尖,从彩色的衬裙下露出,它的形制不同于其他儿位贵族妇女所穿的重台履。她的表情安祥却又若有所思,在当时嬉戏场合形成鲜明的对比。画面左起第五位仕女,发髻上插的红瓣花枝,纱衫上有深白色的菱形纹样。胸下的夹绷长裙曳于地面,紫绿色的团花平均分布在鲜明的朱红的地子之上,显得分外典雅、富丽;经纱衫掩盖过的部分,颜色相应减退,真

7、有蒙上一层薄雾之感°紫色的帔子上,彩绘着云风纹样,往后垂了下去,她轻举右手,用纤细的食指和拇指提起贴在脖肩上的纱衫领子,似有不胜初夏闷热气候的样子。她左手从纱衫的侧面伸出,手指向背面嬉戏的小狗打招呼,希望小狗也来给她逗趣。二、人物的审美风格1、人物装饰风格谢稚柳先生认定《管》图为南唐作品的具体理由有二:一是高髻与“首翘鬓朵”(即替花)和“纤裳”为李煌的大周后所首创;二是辛夷花开放的季节与人物的着装。谢氏认为高髻替花为大周后首创的文献依据是南宋陆游《南唐书》中记大周后“创为高髻纤裳首翘鬓朵之妆,人皆

8、效之”和马令在《南唐书》中记载李煌哀悼大周后的诛文中有“高髻凌风”之句。陆游记载的根据何在,我们无从知哓,但陆游(1125—1210)与李煌(937—978)之间相隔近200年、亲眼所见是不可能的,估计是从传闻得来的。马令的说法则显然不能作为“首创”的证据,“高髻凌风”的发饰早在汉代便已出现,《后汉书》中就有《长安城中谈》歌谣一首:“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谢氏还以敦煌藏经洞所出盛唐《引路菩萨》和南唐二陵出土的女俑为反证,排除了隋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