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之花在作文教学中绽放光彩

让生活之花在作文教学中绽放光彩

ID:28378708

大小:63.1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9

让生活之花在作文教学中绽放光彩_第1页
让生活之花在作文教学中绽放光彩_第2页
让生活之花在作文教学中绽放光彩_第3页
让生活之花在作文教学中绽放光彩_第4页
资源描述:

《让生活之花在作文教学中绽放光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让生活之花在作文教学中绽放光彩语文作文教学有多种方法,联系生活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但要想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有意识去触发灵感并为作文做准备,这却有较大难度。在作文教学屮,真正的“基于生活”,并不是将生活原景真正地搬到课堂上;但如果离开了生活,或者只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回忆生活,那学生在课堂上对生活也难以有真正的感知。因此在笔者看来真正基于生活的写作教学,应当是结合生活并且将生活场景以适当的形式呈现在学生妞前,以便让学生从这种既非现实亦非虚拟的生活中,寻找到写作的源泉。一、一样的场景,不一样的认识生活场景移植到课堂上,可

2、以让学生直接感知到一个与写作直接相关的写作场景。这种从生活场景到写作场景的过渡,可以让学生的写作拥有一个才思的源泉。但要让不同的学生在面对一样的场景而写出精彩纷呈的作文时,就必须让学生面对一样的场景拥有不一样的认识。这种不冋的认识从何而来呢?笔者先举一个例子。在一次写“我的老师”的作文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写一篇关于老师的短文,结果学生所交的作文呈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学生笔下的老师基本上都是:唠叨、喋喋不休;成天就是学习、考试、分数……(学生敢于在作文屮用这样的词描述老师,在于平常的作文教学中提出的“

3、说真话”的要求)。从经验的角度来讲,学生这样的描述是有道理的,因为初中学生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感受到的学习压力是比较大的,而对学习的认识也确实如学生所用的形容词一样。这就导致了不同学生感受到的学习场景是一样的,而认识也是趋同的。教师此时就必须发挥个人的作用了。笔者结合学生的这一认识,与同轨且教语文的班主任合作,录制了该班的一节班会课,并剪辑成15分钟左右的短片在作文教学课上播放。视频的最后呈现了两个问题:学习要求的背后老师对你有什么样的期待?除了父母,谁还能给你这样的关注?学生看了之后,一边发出会意的笑声,另一方面也陷

4、入了思考。看到火候差不多了,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链:老师唠叨背后的目的是什么?老师的唠叨暴露出我们的学习存在哪些问题?我们认为老师唠叨,反映了我们什么心理?在这样的问题驱动之下,学生的认识深度渐趋不同,又因为每个人的生活感悟不同,对同样的场景就有了不同的认识。再让他们重新作文,结果便大不相同了。二、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感受生活屮是有故事的。对于学生而言,有些故事是一样的,如果仅仅满足于相同的故事以及对其的直接感受,那学生的作文又必然是千篇一律。一样的故事,要让学生生发出不同的感受。笔者仍然以写人、写事作文教学为例,谈谈

5、一点认识。一次作文题目是“我的周末故事”,学生的周末生活会是怎样的呢?他们又能写出什么样的故事呢?不出所料,学生的作文又是大同小异:早旱地被父亲或母亲催着起床;热腾腾的早饭却引发不出任何的胃口;白天被圈在家里做作业的烦恼;晚上偷偷用手机上网时的小心翼翼……这些元素确实构建出了大多数学生的周末生活,因而也就成为人人都可以认同的故事,但这样的情节描述却不能称之为合格的作文。于是笔者跟学生一起分析这样的几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赖床?除了嗑睡、渴睡等原因之外,是否还有一种惰性?为什么我们面对作业时有烦恼,是不是我们对学习以及作

6、业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任务的完成,而非一种自我提高上?为什么要偷偷上网,是不是因为我们的内心在渴望一个更为广阔与丰富多彩的世界?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然后再让学生去着重写出不同情形下内心的感受,于是相同的故事情节背后就有了不同的认识:同样是做作业,有的说重复的作业感觉不到收获,有的说作业在自己的心冃屮极少当成一种自我提高的手段;同样是偷玩手机,学生更愿意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如,作文中的句子“透过无形的电磁波,我用小小的手机,看到了同龄人相同的生活,看到了外面令人渴求的世界……”从一样的故事,走向不一样的感受,并且将这种

7、感受写出來,其间需耍教师根裾学生的实际认识去引导与发掘。学生的生活其实是丰富多彩的,但学生的感受往往是单一的,他们的精祌世界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才能呈现在教师甚至是他们自己面前。三、一样的细节,不一样的解读生活的品味往往在于细节,学生的生活也不例外。作为面向初中学生的作文能力的培养,往往需要在细节处培养他们的解读能力。甚至可以夸张地讲,能读懂细节,便会了作文。解读细节的能力从哪里来?首先从文木的学习中来,初中语文中有许多经典文本,在课文之外我们也会引入一些优秀的文本,对于这些文本的细节解读,笔者选择的往往是比较的教

8、学方法,即让学生通过比较去感知作者的写作功力,从而学会从细节处解读文本。譬如在萧乾的《枣核》一文的教学中,针对课文最后一句“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笔者在多次的教学屮提出这样的一个要求:不用原话,请你用自己的句子来表达同样的意思。结果学生虽绞尽脑汁,却自觉找不出比这更好的句子,于是这一收尾之句的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