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单快速脉诊入门

最简单快速脉诊入门

ID:28386602

大小:126.5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8-12-09

最简单快速脉诊入门_第1页
最简单快速脉诊入门_第2页
最简单快速脉诊入门_第3页
最简单快速脉诊入门_第4页
最简单快速脉诊入门_第5页
资源描述:

《最简单快速脉诊入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最简单快速的脉诊入门(分类讲述各种脉象的原理判断,如:浮脉轻取即得....)第一部分脉诊简史                                    脉诊是我国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西汉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可以说扁鹊是我国运用脉诊方法诊断疾病的第一个代表人物。《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也记载了太仓公淳于意的诊脉经验和医案,他认为人所患疾病非常复杂,通过查脉可以起到“衡度量、立规矩、悬权衡、案绳墨”的作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已有关于脉象理论和

2、切脉方法的论述。关于诊脉的部位,已有“三部九候法”、“遍诊法”、人迎与寸口,寸口与尺肤互相参合等多种方法。书中记载了多种脉象,并且对“平脉”、“病脉”和“真脏脉”等脉象的形态、临床意义等均有比较明确的论述,对生活起居、气候环境、时令季节和昼夜变化等因素对脉象的影响,也作了概述。《难经》首先提出诊脉“独取寸口”的方法,并且首先论述了寸口诊脉的三部九候。东汉医家张仲景创造性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写成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他的诊脉的方法并不局限于“寸口”,还常诊察趺阳、太溪脉,合称为仲景三部脉法。他还通过观察脉象来推测肾气盛衰和胃气存亡,对判断病情和预后

3、提供比较可靠的证据。同时将各种脉象分为阴和阳两大类。西晋医家王叔和所撰的《脉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脉学专著。该书肯定了《难经》诊脉“独取寸口”的方法,并大力予以推广;书中提出了廿四种脉象;并对寸口脉的部位以及脏腑在寸口上分布问题也作了比较明确的说明。其中记载的:“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的观点,至今在临床上被广泛采纳应用。到宋代崔嘉彦编著《脉诀》,用歌诀的形式阐述脉理和脉象形态。由于该书中内容要而不繁,文字通俗易懂,易诵易记,所以流传更广。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濒湖脉学》。总结了历代诸家的脉学理论,结合他自己的临床心得,将脉象分为27种,对各

4、种脉的特征作了形象生动的描述或比喻,简明易懂,深入浅出,易读易记,便于应用。李士材的《诊家正眼》在《濒湖脉学》的基础上增加“疾脉”成为现今的28种脉象。此外有关脉学的著作还有《医宗金鉴》、《四诊抉微》、《三指禅》、《脉诀汇编》、《脉理求真》等,这些书籍均是研究脉诊的重要资料。自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对于脉学的理论、诊脉方法、临床诊断和实验研究等方面均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较快的进展。研究中对常见脉象的特征通过数学方程、力学模型或模示图的形式加以表述,从而对脉象形成的机理以及生理病理意义方面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第二部分脉象原理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

5、盛衰,脉管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及各脏腑的协调作用直接有关。.---心脏和脉管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心脏和脉管构成一个密闭的循环系统,血液行于其中。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不断地搏动,把血液排人脉管,则脉管必然扩张,然后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性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的功能,形成了脉象。心血和心阴是心脏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气和心阳是心脏的功能活动。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血液的运行依赖于气的推动,血又是气的载体。脉管统摄血液有赖于气的固摄作用,心搏的强弱和节律

6、也需要气的调节。因此,气血对脉象的影响也十分重要。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脉象形成不仅与心、脉、气、血有关,同时与脏腑的整体功能活动亦有密切关系。肺主气,司呼吸。肺对脉的影响,体现在肺与心,气与血的功能联系上。气对血有运行、统藏、调摄的作用,所以肺的呼吸运动是主宰脉动的重要因素之一。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脉之“胃气”的多少与脾胃关系密切。同时,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还依赖脾气的统摄作用。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肝主疏泄,可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肾藏精,精化血,与脉象形成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第三部分脉诊意义脉诊的临床意义

7、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辨别病证的部位:一般而言,脉浮多主表证,脉沉多为里证。二、判断病证的性质脉数多见于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脉迟多见于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三、分辨邪正的盛衰脉虚多为虚证;脉实多为实证。四、推断病证的进退久病而脉象和缓,或脉力逐渐增强,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的表现;久病气虚或失血、泄泻而脉象虚大,则多属邪盛正衰,病情加重的表现。第四部分诊脉部位诊脉部位《内经》中有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相参合的诊法。《伤寒杂病论》中有寸口、趺阳或太溪的三部诊法。《难经》中提出诊脉独取寸口的方法,在《脉经》得以推广,一直沿用至今。.---

8、寸口诊法是指单独切按双手腕后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