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源oled驱动控制电路研究报告设计

有源oled驱动控制电路研究报告设计

ID:28388095

大小:7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09

有源oled驱动控制电路研究报告设计_第1页
有源oled驱动控制电路研究报告设计_第2页
有源oled驱动控制电路研究报告设计_第3页
有源oled驱动控制电路研究报告设计_第4页
有源oled驱动控制电路研究报告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有源oled驱动控制电路研究报告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大连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文献综述考核表姓名:学号:专业(领域):指导教师:论文题目:有源OLED驱动控制电路的研究与设计年月日填-7-一、选题的依据(1、选题所属研究领域;2、选题的应用价值;3、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1.所选课题针对有源OLED驱动控制技术进行分析,并设计完成OLED驱动控制电路,通过搭建FPGA平台验证了所设计控制电路的有效性,实现了有源OLED驱动;2.OLED技术在过去的十年中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已成为目前国内外研究的一大热点。但是,相比OLED技术的飞速发展,OLED驱动技术已成为制约OLED技术进一

2、步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大多数OLED只能将LCD驱动芯片改进后进行使用,尤其是在显示高质量动态图像方面。目前OLED驱动技术仍未达到完全成熟的技术阶段,业内并未形成某种统一的技术方案,其相关技术产业也没有完全展开。尤其是有源OLED驱动控制技术,对于实现高信息含量、高分辨率的全彩色显示十分重要。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产业角度,有源OLED驱动控制技术都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掌握OLED驱动技术,便可以在OLED相关产业的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对OLED驱动技术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3.美国克莱尔公司已推出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无源OLED驱动芯片,比较成熟

3、的有MXED101及MXED201等型号。韩国DisplayChips有限公司推出型号为DC3100的OLED驱动芯片,它的创新技术集成了DC/DC转换器,从而节省了空间,也使得模块的制造成本降低了10%~15%。在国内,我国第一块自主研发的OLED驱动芯片是由上海航天上大欧德科技公司开发的,由一颗80行驱动(SC16806)芯片和一颗80列驱动(SC16805)芯片组成。其中,SC16806最大电流为30mA,SC16805驱动电流范围为20至160μA,其目前主要用于手机屏的驱动。有源OLED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技术,Kodak公司采用双晶体管电路实现了

4、有源OLED驱动,但水平像素间的串扰问题却无法解决。精工爱普生、三洋电机等公司也陆续开展了对有源OLED驱动技术的研究。虽然OLED内部两管、四管驱动像素电路技术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外部驱动技术仍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我国在这一方面的技术积累更加薄弱,因此大力开展有源OLED驱动控制电路的研究与设计势在必行。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选题的学术思想、特色和预期达到的成果和水平;2、研究内容要解决的实际问题;3、技术路线和技术措施;进度计划)1.OLED驱动技术的发展是实现OLED显示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基础,OLED驱动技术的理论研究成果,对于OLED快速发展具

5、有广泛的理论价值。结合我国目前OLED发展水平及前景,开展AMOLED驱动技术的研究,设计合理的驱动方式,优化OLED器件的驱动电路,有着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课题设计一块ASIC驱动芯片,实现OLED显示的图像控制和处理,为后续完善芯片的设计提供了参考思路。2.针对OLED显示屏的特点,设计一块ASIC驱动芯片,以期解决OLED显示技术中图像控制和处理方面的不足,发挥OLED显示技术的优势。3.首先研究当前OLED的发展现状、技术发展水平及遇到的主要技术问题。据此提出课题的研究方向与研究目的。然后对OLED的发光原理和驱动方式进行深入分析,针对现有OLED驱

6、动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并对改进措施进行,包括技术难度,时间周期及具体实施细节的可行性分析。最后设计AMOLED显示屏驱动电路,利用VCS工具进行电路仿真,搭建FPGA平台进行功能验证。-7-三、开题条件(根据专业学位情况填写)1、学术条件;课题组具备前期知识储备,所选课题有一定的工作基础。课题组内有研究此领域多年,并取得一定成就的多位专家,完全能够对该项目研究方向进行正确把握及指导。2、设备条件;实验室目前相关软硬件设施齐全。3、经费概算和落实情况经费充足,落实到位,完全可以保证课题的顺利进行。四、文献综述和调研报告(要求3000字以上,可另附页)

7、OLED即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是基于有机材料的一种电流型半导体发光器件,其原理是通过正负载流子注入有机半导体薄膜后复合产生发光[1]。由于具有重量轻、功耗低、亮度高、响应快、光电效率高等优势,OLED被业界公认为是继TFT-LCD之后,最具发展前景的下一代平板显示技术[2]。早在1936年,Desrtiua将有机荧光化合物分散在聚合物中制成薄膜,得到了最早的电致发光器件。PopeM等人也获得了蒽单晶的直流电致发光[3],但当时的单层结构器件需要制备单晶蒽,成本高,制造难度大,而且做出来的器件亮度太低,驱动电

8、压在100伏以上,且量子效率也很低,因此在当时并未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