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时代的审美与审美教育

技术时代的审美与审美教育

ID:28389452

大小:485.03 KB

页数:55页

时间:2018-12-09

技术时代的审美与审美教育_第1页
技术时代的审美与审美教育_第2页
技术时代的审美与审美教育_第3页
技术时代的审美与审美教育_第4页
技术时代的审美与审美教育_第5页
资源描述:

《技术时代的审美与审美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技术时代的审美与审美教育绪论第一节论文国内外的分析综述一、论文选题的国内分析综述不同于西方在学理的理论建构,中国古代的先哲们大都是从教育的目的来谈艺术和美,将审美融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感性的体验而非美学理论分析,重视培养人们关注美感经历进程,提倡超出现实生活的高远追求。“六艺”是华夏传统的教学内容,包含着“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审美教育的重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美学博士生导师王晓旭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周军伟在论文《儒家“六艺”再分析及其对当代美育的启示》[1]中详细的分析了儒家“

2、六艺”在古代教育中的地位、审美内涵、美育功能以及其对当代美育的启示。“六艺”作为教学科目起源于周代,儒家继承了“六艺”教学的传统,“六艺”在古代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孔子说:“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艺”在这里被大多数注释者都理解为“六艺”,“礼”位于“六艺”之首,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规定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社会文明化和秩序化的基础,是对日常生活美的规定;“乐”的教育调和人的性情,使人保持和谐悦乐的精神状态,促进了个人的完善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乐”是美育的具

3、体体现,它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行礼的时候会配上乐,甚至在吃饭的时候也会“食时举乐”[2]礼乐的配合赋予了生活美的形象;“射御”是适应古代生活实际情况而开设的教学科目,训练受教者的生存和军事技能,通过这些训练使受教者拥有了健美的躯体和气质,身体是个体审美的载体,健美的身体可以将个体的人格美更加充分的展现出来;“书数”是面对具体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偏重于培养受教者的生活技能,其中“书”用来记述,也崇尚美观。“六艺”虽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不相同,实际上都归于礼乐,“乐由中出,礼自外作”[3],礼乐形成表里之势,构成修身的全部领域,因此孔子说:“兴于诗

4、,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把礼乐的立人、成人的美育功能全面概括出来了。“六艺”对受教者的培养是全方位多[1]王晓旭,周军伟.儒家“六艺”再分析及其对当代美育的启示[J].美育学刊,2010(1):38-44. [2]刘伯骥.六艺通论[M].台北:中华书局,1997.98. [3]李学勤.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086. 1------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层次的,不仅塑造了受教者的社会形象,而且丰富了受教育者内在的精神世界,是受教者从自然人转化为文明人的有效途径。古人“六艺”教育体现的道艺一体的美育思想对处于

5、技术时代的审美教育出现的重技术轻人文,重物质轻精神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到了近代,王国维是最早呼吁用美育改造国民精神的启蒙者之一,他在1903年的《论教育之宗旨》中明确提出“美育”这一词,并进行了概念界定,他说:“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善美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

6、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情育)是也。”[1]他认识到美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四育的地位是一样的,这是一种开创先河之举。王国维提出了美育的“无用之用”,强调美育既具有超越功利和现实的“无用”,又具有丰富人的本质结构的“无用之用”;他强调美育的现实人文关怀,从人类幸福的角度阐发美育的功能,这对技术时代的审美教育仍具有启发意义。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分析生俞晓霞在论文《论王国维美育思想的现代性价值》中详细的分析了王国维的美育思想,并结合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两个极端:“感性

7、欲望的膨胀与审美感性匮乏”、“技术理性泛化与道德理性缺失”[2]阐述了王国维美育思想的现代性价值和超越时间实践意义,这对技术时代的审美教育同样具有启发意义。之后蔡元培继承并发展了王国维的美育主张,将美育提高到替代宗教的位置。在他那里,美育是一种全面教育,陶冶情感,发展个性,健全人格。审美教育是一种崇高的文明素养教育,鼓励受教育者去选择一种无拘无束的精神状态,享受圆满人生。鲁迅也是美育的拥护者,他主张科学应与艺术并举,提倡对立崇高的审美观,在蔡元培离任之后,他依然为美育的实施而努力着。鲁迅选择弃医从文,希望通过艺术改造国民,唤醒国民,使国人的思想情感

8、由传统形态转化成现代形态,这与梁启超提出的文艺改造国民性是一脉相承的,都是针对当时社会国民性有待启蒙而提出,看到了文艺对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