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探讨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探讨

ID:28389961

大小:80.94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09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探讨_第1页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探讨_第2页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探讨_第3页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探讨_第4页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探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摘要:传统文化对于宇宙的认识持有机自然观,这种宇宙观的核心思想就是“天人合一”,它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来源和基础。儒学的“天人合一”偏重于天道与人道精神层面的一致性,道家则倾向于天与人在自然性上保持一致。中国古典建筑深受儒道文化的影响,无论是民居房屋建造,还是园林营造,都承继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关键词:建筑;天人合一;儒家;道家对于整个宇宙而言,人类同天地山川草木鸟兽虫鱼等自然物一样,是其中的一分子,可以说人的生命仍属于自然物的一种。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这样一种见解:“自然界称为天,人文界称为人,中国人一面用人文对抗天然,高抬人文来和天然并立;但

2、一面却主张天人合一,仍要双方调和融通,既不让自然吞灭人文,也不想用人文来战胜自然。”[1]这就是“天人不相胜”的道理。于是“,天人合一”的观念成为中国人的宇宙意识和伦理道德的核心,中国人愿意把天地万物与人以及同人有关的一切物质与精神世界和类比,主张它们有类似的结构、性情和属性,并且在生活中处处实践着这一理念,传统建筑形式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一理念的渗透和影响。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宇宙”二字皆从“宀”,是描风遮雨的屋顶形象,应该与宫室建筑有关。最早关于“宇宙”二字的解释通常也关涉到房屋建筑《,说文解字》云“:宇,屋边也。”汉人高诱说,“宇,屋檐也;宙,栋梁

3、也”,即“宇”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大屋顶“,宙”是支撑屋顶的栋梁。在其他一些著述中“,宇宙”被引申为另一种说法,即“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在这一解释中“,宇”是小至屋宇大至天地的空间概念“,宙”则是在此空间中出入往来的时间变迁“,宇宙”一词成了时空的代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人工而具体的房屋建筑与宇宙天地及古往今来早已有了互通之处,二者的这种密切关系在《淮南子》所记载的女蝎补天故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描述:“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地不周载,女蝎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螯足以立四极。”[2]在这里,补天的行为同修葺支撑屋宇的过程是如此的类似,偌大

4、宇宙无形屮具有了一座大屋子的形彖和性质。此外,屮国古典建筑的具体思路和手法也充分显示了建筑与宇审Z类比关系。以皇城帝居的缔造为例,古Z帝王自称天帝Z子,因此其宫室建筑惯仿所谓的天宫之制,秦建都咸阳,就是以天宫为则。古人认为天宇有三垣二十八宿,其屮“紫微垣”位于北斗星的东北方,天帝居于此,称作紫薇宫。据《三辅黄图》记载,咸阳城是:“渭水贯都,以彖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始皇穷极奢侈,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彖帝居。”[3]人间帝王Z所居与天地宇审相类,这是自上而下、天人合一Z文化观念的体现,这一观念可溯源于古人对于宇审天地形成的认

5、识。李约瑟(JosephNeedham)曾指出,中国的关键词语是“秩序”(order),尤其是“模式”(pattern)和“有机主义”(organism)[4]o研究者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即“中国儒道互补的文化体系决定了其科学理论结构是基于伦理中心主义作合理外推的有机自然观”[5]。也就是说,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念是一种有机自然观,即宇宙之起源是自然而然地从无到有牛成的。具体而言,这一思想主要是用传统的“气”之观念以及阴阳五行说来阐明宇宙的起源、结构和演化。《淮南子•天文训》载:“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7属7属,故曰大昭。道始于虚丿郭,虚廓牛宇宙,宇宙

6、牛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2]天为清阳之气,地为重浊之气,天地生成过程是一个从气的无到气的形成再到气的变化的过程。不过,作为天地构成的基木成分,气的观念却是模糊不定的,抽象意味甚浓。尽管如此,它在传统文化中却根深蒂固。有机自然观的思想核心是天人一体、天人相类或天人感应。人们认为“气”既存在于天地间,也存在于万物以及人体中,从中可以推知,天、人、万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共鸣,是可以相互感应进而可以相互类比的。《淮南子•精神训》

7、中说:“故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肢五藏九窍三百六十节。天有风雨寒暑,人亦有取与喜怒,故胆•为云,肺为气,肝为风,肾为雨,脾为雷,以与天地相参也。”[2]通过将人体与天地气彖进行一番比附,这段描述明确地把人的个体生命看作了一个微缩的小宇宙,天人遂同为一理,合而为一。对于崇尚“自然”的道家学说而言,天人合一观念是其应有的思想基础。然而,即使是“不语怪力乱神”、提倡“格物致知”的儒者们,也毫不例外地在宣扬“天人感应”Z说。汉代董仲舒认为:“天者,万物Z祖,万物非天不生。”[6]因此“,天意”可以通过天彖和自然变化来

8、传达。他在《春秋繁露.天副人数》中写道:“天地Z符,阴阳Z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Z相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