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的诞生与政治地理学

风景的诞生与政治地理学

ID:28394456

大小:58.87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9

风景的诞生与政治地理学_第1页
风景的诞生与政治地理学_第2页
风景的诞生与政治地理学_第3页
风景的诞生与政治地理学_第4页
资源描述:

《风景的诞生与政治地理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风景的诞生与政治地理学中国古典文化中的风景被大量的古典诗词和山水画所塑造。数千年来,悠然间随意可见的山水,孤独的个体可以不倦地相对或寄情其间。士人迷恋口然风景,以致耍将山水的碎片移植到私家的园林Z屮,乃至缩微到一个细小的盆景当中以供时时赏玩。而在西方文化中,“风景”却是近代社会的产物。文艺复兴之前,甚至是17世纪之前的文献和文艺作品中,几乎没有我们今天称之为“风景”的东西。文学中的风景描写亦甚潦草,充满了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根本没有具体的地域特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景物亦相当漠然,城堡和城市几乎一片光禿,只有石头堆砌起来的建筑物。乡间则荆棘丛生,道路泥泞,只有少数贵族庄园才有勉强可以被

2、称之为“景观”的自然物。自然界,无论是优美的还是险恶的,都是人需要去克服的生存障碍和有待征服的地方。文化与自然的分离,是西方文化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人的世界与大自然有着根本的不同,而对于中世纪的欧洲人来说,理想的人的世界是对天国的模仿,人与天国的直接面对,自然景物反而是一?N多余的东西。本笃会修士往往在自然环境中活动,在修道院的花圃里劳作,给他们更多接近自然景物的机会,但他们依然尽量避免过分关注自然物,以免被表象的完美性所诱惑而分散了对神性的凝神专注。如果不是通过树木和花朵发现造物主的完美的话,自然景物反而是一种容易诱人堕落的事物。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目光开始由天国转向尘世。在对人的自身关

3、注的同时,也开始注意到人的周边世界,自然景物进入人的视野。文艺复兴的空间理念所关注的,由中世纪关注的“上一下”关系变为“远一近”关系,也可以说是由神学变成了政治学。在达芬奇及其同时代人的美术作品中,风景作为人的形象的陪衬,出现在画面背景的远处,并经由透视法而呈现出来。不过,尽管风景作为人的牛存环境而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但它依然不作为一种独立的存在物。文化意义上的风景,直到十七世纪才真正开始出现,并在浪漫主义文艺中得到了清晰的表达。在普桑的油画中,风景成为画血的主体部分,而人物反而是风景的附属和点缀。浪漫主义文学中的自然风景的描绘变得越來越丰富和复杂,并富于个性,风景不再只是作为人的生存活动

4、的布景而存在,作为人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的对象化的产物,它跟人物的内在世界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内外呼应的完整世界。另一方面,以卢梭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思想家,鼓吹户外旅行和观赏山水等亲近大自然的行为,认为人在与自然界接触的过程中,情操和精神世界可以得到良好的陶冶。在卢梭那里自然景物被作为文化的对立面而加以强调。人类文明扭曲了人的天性,而大自然则有助于人类恢复自然状态,这样,自然风景介入人的品格养成过程。十八至十九世纪,风景成为欧洲各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依据。与新兴的民族主义意识相呼应,各国的知识分子在本民族的自然风光中发现了本土文化特性,并引以为傲。风景作为个体和族群的个性特征的一个重要的证据,是个

5、体和族群的“自我认同”的方式Z-O人们在具体的现实风景中找到了引证,无论是法国的普罗旺斯田园风光还是英国的温德米尔湖畔,无论是阿尔卑斯山的雪峰还是博登湖,都是在这一时期才开始被人们所关注,并且成为旅游观光的胜地。德国浪漫派在莱茵河流域和南部黑森林地区,看到了中世纪风格的风光,并大加赞赏,新哥特主义文化由是兴盛。在艺术领域,从弗拉芒画派到普桑、透纳、康斯太勃尔,以及更晚一些的柯罗,自然风景成为独立的艺术表现对象。直到印象派那里,风景的独立性达到极致。自然景物并非一种天然美景,而是在意识形态的语境中被创造的,它一俟成为一种“风景”,便立即被打上了权力的印记。围绕空间“进入权”的斗争,实际上是社

6、会各阶层争夺空间主权的斗争。随着新阶级的崛起,风景区“进入权”问题开始凸显。风景美学也是一种权力,首先是对景区进入和观赏的权力。大工业时代的新兴阶级(无论的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对风景的冲击,显然是对华兹华斯式的浪漫主义风景美学的一种严重侵犯。在全球化语境下,风景实际上面临着双重的困境。一方面是风景的地方性特质正在消失,尤其是城市风景,越來越同质化。另一方面,那些被刻意强化的民族化风景,又仅仅是一种外在的“景观”。而这种“景观化”的存在的根本意图,在于使风景能够迅速地转化为旅游资源。消费时代的风景成为一种商品。资本全球化背景下,风景和空间的主权逐渐被削弱。全球旅游开放和交通的便捷,使得进

7、入权问题变得很简单。在当下中国,政治学意义上的“进入权”问题并不特别严重,经济学意义上的“进入权”问题成为争议的中心。政府公权力出于经济学动机,垄断自然景观的进入权,或强力圈地制造人工风景。一些地方政府最为热衷的自然资源“申遗”活动,实际上造成了自然景观的高度权力垄断。所有的风景都被旅游部门所开发和利用。当地民众被迫与自身的生存环境相分离,或者沦为景点商业活动的一个“地方风情”的布景和道具。对于观光客来说,风景也不属于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