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强壮穴为主治疗面瘫后遗症临床观察

灸强壮穴为主治疗面瘫后遗症临床观察

ID:28398588

大小:7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9

灸强壮穴为主治疗面瘫后遗症临床观察_第1页
灸强壮穴为主治疗面瘫后遗症临床观察_第2页
灸强壮穴为主治疗面瘫后遗症临床观察_第3页
灸强壮穴为主治疗面瘫后遗症临床观察_第4页
资源描述:

《灸强壮穴为主治疗面瘫后遗症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灸强壮穴为主治疗面瘫后遗症临床观察龙富怀(陇南市中医医院针灸理疗科甘肃陇南746000)【摘要】目的观察灸强壮穴为主治疗面瘫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面瘫后遗症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取患侧颗醪、翳风、地仓、颊车、阳白、合谷做常规针灸治疗;观察组大艾灸强壮穴,辅以患侧针灸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关键词】灸强壮穴面瘫后遗症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245.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6-0292-02面瘫即面神经麻痹,俗称“歪嘴巴”、“吊线风”,“口眼歪斜”等,是

2、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同年龄阶段都可能发病,以20-40岁多见。为单纯性的一侧面颊筋肉驰缓,患者面部不能做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面瘫后遗症一般是指病程超过3个月,因治疗方法不当而延误病情或者经多种方法治疗仍未痊愈的情况。木症由于患侧麻痹的神经没有完全激活,功能未完全恢复所遗留的部分病症;或因接受损伤性治疗等所造成的,具体表现为;无抬眉运动或抬眉低,大、小眼或眼上睑松弛,抬眉时嘴角上错、闭眼时牵动嘴角、鼓嘴时眼小,鼻唇沟变浅,面部僵硬、滞食、流泪等。常规针灸治疗很

3、难凑效,笔者依据中医整体论治观点采用灸强壮穴为主,少配局部腌穴针灸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观察对象均为我院2010年3月一2012年口月门诊患者计64人,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2例,男17例,女15例,最小年龄12岁,最大年龄69岁,平均年龄(41.5±11.2)岁;对照组32例,男14例,女18例,最小年龄14岁,最大年龄70岁,平均年龄(43.2±12.6)岁。两组患者均以病程超过3个月为观察对象,且平均年龄,男女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4、;0.05),具有可比性。1.2诊断标准依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周国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⑴及相关文献制定诊断标准:(1)符合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不同程度的患侧额纹消失,皱眉无力,眼睑闭合不全;不能耸鼻,鼻唇沟变浅,口唇,人中沟歪向健侧;患侧口角下垂食物易滞留;部分患者可见流泪,感觉异常);⑵病程达3个月。1.3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年龄在12・70岁之间,志愿参加并能配合随访者。1.4剔除标准(1)外伤,肿瘤等所致面瘫;(2)年龄不在纳入标准范围之内;(3)有严重内脏疾患。2治疗方法2.1观

5、察组(1)灸强壮穴:强壮穴是指具有培元固本,补益气血,强身健体作用的一组腌穴,主要包括关元、气海、足三里、涌泉。以上四穴分别用大艾柱灸九壮。(2)针灸常规治疗:[2]取病灶部喻穴额醪、完骨、地仓、颊车、阳白、合谷,刺法:选用0.32*25mm不锈钢针,常规浅刺,用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得气留针15min,出针后每穴用麦粒灸灸三壮。2.2对照组只做针灸常规治疗:取患侧额醪、翳风、地仓、颊车、阳白、合谷,刺法:选用0.32*25mm不锈钢针,常规浅刺,用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得气留针15min,出针后每穴用麦粒灸灸三壮。两组患者治疗10次为一疗程

6、,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疗效。3疗效观察3.1疗效标准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3]制定。痊愈:症状和体征基本完全消失,面肌功能恢复正常,面肌运动吋左右对称;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面部对称,仅笑是面口微歪,鼓腮、皱眉运动稍差;有效:症状和体征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无效:症状和体征较治疗前无改善。3.2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例%观察组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o4讨论祖国医学认为,面瘫乃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触冒风寒、风热邪毒,上犯清窍,阻塞经络,面部筋肉、皮部失养,则驰纵不收而发为窝僻。《内经》言

7、:“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则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本证或因邪毒深重,失治、误治,迁延日久,气血更虚,或逆传他经而形成面瘫后遗症期。灸强壮穴理论源于中医整体论治和经络分经辩证论治:《素问•痿论》言:“治痿独取阳明”,“阳明者,五脏六府之海,主润宗筋”,《灵枢•经脉》S:“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頗中,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循颊车,上耳前…”,阳明经多气多血,故灸阳明经下合穴足三里以温补气血;关元乃人体元气所发之处,气海主司周身之气,且两穴都位于任脉经上,《素问•骨空论

8、》言;“任脉者,…上唇,循面,入目”,通于督脉,灸之能激发全身气血运行;涌泉乃肾经井穴,灸之从本源调理阴阳平衡;配以局部丿揄穴乃标本同治之法。以上诸穴相配,灸之能温补气血,活络通经,平秘阴阳。气血充足、阴阳调和,&Isq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