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水帘洞石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报告

武山水帘洞石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报告

ID:28408779

大小:39.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2-09

武山水帘洞石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报告_第1页
武山水帘洞石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报告_第2页
武山水帘洞石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报告_第3页
武山水帘洞石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报告_第4页
武山水帘洞石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武山水帘洞石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武山水帘洞石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第一节:保护与开发现状分析武山水帘洞石窟群自1957年甘肃省文物普查时被重新发现,在此之后,国内有部分学者发表了多篇关于水帘洞石窟群研究的论文,其艺术特点与艺术价值、文物价值逐渐被发现,成为渭水流域一个仅此于麦积山石窟的石窟艺术中心。石窟艺术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经历了一个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过程,经过历史的发展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遍布全国各地的石窟艺术极大影响了广大群众的审美心理,成为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上重要的一环,水帘洞石窟群地处渭水上游北岸,是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上一处十分重要的佛

2、教艺术圣地,与国内其它石窟相比,它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从其壁画来看,水帘洞各单元壁画以其技法的多样性,布局的统一性,内容的丰富性而著名。从造像来看,拉梢寺造像及佛座,其表现形式在中国佛教造像中式独一无二的,并且是世界上最高最大摩崖造像,摩崖造像具有浓郁的摩陀罗造像的特征,是一处研究与展示中国与北印度,中亚等地区在历史上艺术交流的现实例证。千佛洞北周塑像既具有北周雕塑的时代共性,又具有地域文化特点。另外,从武山水帘洞建筑来看,其造址在天然崖面上造像,创造性地发展出浅佛龛及石胎泥塑、摩崖浮塑塔,都既具有丰富的-..造型艺术的特征,同时又有丰富的历史文物价值,其是将浮雕、浅龛、

3、悬塑、壁画以十分协调的方式绘制在同一崖面上,融历代造型艺术和佛教思想与一体的露天石窟寺,在全国艺术宝藏中极为珍贵,是记载天水地区宗教历史的重要见证,从文化角度来看,其既是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教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亦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但在历史的发展中,武山水帘洞石窟群经过1600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的破坏,武山水帘洞石窟遭到了严重的损坏,“五台”、“七寺”的完整格局现已成为传说。现存的在四个单元中,显圣池的雕塑一佛二弟子仅存残迹表部塑痕全无,壁画现存面积约为100平方米,剥落现象严重。水帘洞石窟仅存壁画,北侧崖面上有面积约88平方米的壁画和摩崖浮塑,拉梢寺保留有

4、大面积的摩崖造像和壁画,主体佛像除局部泥皮脱落外,保存相对完好,但宋代精美造像仅有头部,身躯仅存木骨架,千佛洞以泥塑和壁画为主,壁画有些褪色,泥皮掉落,空臌等现象较为普遍,现主要存在崖面风化侵蚀和崖面渗水,塑像和壁画空臌裂隙,壁画起甲酥碱,塑像内部木骨架糟朽,塑像脱离壁面等现象。对于水帘洞石窟群的保护,自1959年重新发现后,在1957年的《文物》第10期上刊登了《武山县发现古代石窟》的文章,这种简单的记录并没有引起文化界的重视,在1958年的反封建运动中,和全国其它地方一样,水帘洞石窟群中的佛寺遭到毁坏。直到1963年2月,水帘洞石窟才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

5、,甘肃文物工作队在文物普查中再次到水帘洞石窟进行了核查与初步的研究,并于当年由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武山县成立了“水帘洞石窟文物保护所”,结束了由道士和僧尼托管的历史。-..1983年,甘肃文物工作队在各栈道修通的情况下对其进行了整理研究,对各单元佛龛和塑像进行了编号,并将研究成果发表于1985年第5期《文物》上(文为《武山水帘洞石窟群》)。此后,一直到1995年甘肃省文物考古所与水帘洞文物管理所合作,对水帘洞石窟群重新进行了编号,摄影和测绘工作,为一次完整、细致的考察。2001年水帘洞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由甘肃省文

6、物考古所,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和水帘洞石窟保护研究所联合编写水帘洞石窟调查报告,并于2009年由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水帘洞石窟群》一书,该书对石窟的发现考察研究及历史背景,现存的内容及现状,学术价值等方面做了系统的,全面的研究,为研究水帘洞石窟的主要学术成果。另外,天水市政府于2008年6月市政府第13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天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水市武山水帘洞石窟拉梢寺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2009年5月20日由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承担的“武山水帘洞壁画、浮雕保护修复工程”开始,这项工程是2006年甘肃武山水帘洞石窟群拉梢寺被列为丝绸之路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甘肃段

7、申遗点,为配合申遗工作所作的壁画、彩塑,浮雕保护修复工程,该工程于2010年6月竣工,是水帘洞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维修,有效地解决了泥皮掉落,壁画起甲等保护中较为突出的问题。目前,水帘洞石窟群的保护从立法,机构的设立,划保护的范围,制作保护标志,建立保护档案,石窟技术维修等方面均做了较大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保护效果。-..水帘洞石窟于1984年正式对外开放,并以门票收入为办公经费和日常维护费用,多次维修了通往石窟的道路(该路曾在1999年、2003年、2006年分别被大水冲毁),在水帘洞山沟口修建了水帘洞牌坊和保护所招待室。制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