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止观熏修

生活中的止观熏修

ID:28408959

大小:33.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09

生活中的止观熏修_第1页
生活中的止观熏修_第2页
生活中的止观熏修_第3页
生活中的止观熏修_第4页
生活中的止观熏修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活中的止观熏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生活中的止观熏修学佛要有成就,就离不开止观的熏修。唯有通过止观的熏修,才能达到定慧一如之境。古人学佛修习止观,大都是遁世远引,栖止于溪边林下,身离外缘,一意专修;而现代人学佛,已较难具备这种条件,特别是在家居士,深入社会的各行各业,责任在身,难以象古人一样“榔傈横担不见人,直入千峰万峰去”。并且,中国佛法向来以大乘自居,自当不应远离世间,一意专寂林下。六祖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世间是学佛人修学菩萨道的道场,在倡导人间佛教的今天,深入世间,净化社会,利乐群生,自化化他,自然是学佛人,特别是在家修学菩萨行之人应尽的责任。因

2、此,如何在社会生活中熏修止观,成就定慧,便变得格外重要。下面就这一问题作些经验之谈。一、止定的现证....止,就是把我们向外驰逸散乱的心,系在一个境缘上无所动摇。止有大止和小止,本文所说的止,是直契心源的大止,不是一般系心于心外境缘的小止。修止,一般而言,我们不能排除打坐这一方式,然而在家居士,在生活中事务繁忙,打坐的时间并不太多,并且,学佛人修止,不能象一般外道人修禅定一样,只求进入定境,而是要用止的定力去充实慧证的力度,直至契入清净心地。因此,学佛人修止,除利用一些闲余时间打坐外,更重要的是将止贯穿到生活中,在六尘的境界中培养

3、定力,淡薄染心,使我们哪怕在烦恼充满的生活中都能获得止的正受,获得身心的轻安和快乐。一般来说,在生活中修止,要经过如下两个过程:1、培养澹然静处、与世无求的淡泊心态。....在家人修学佛法,行菩萨道,身虽不出世,心却必须出世。没有超然世外、与世无争的心理,而想在六尘中修成定境,是绝对不可能的。八风不能动,富贵不能移,如古人所说:“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出世心与厌世心不同,厌世心是一种急欲离弃红尘烦恼,遗世远遁的心态,这种心态很难铸造大乘的精神人格;而出世心则是身处世间而不染世间的心态,它可以培养学佛人既不厌离世间、能以方便利益大众

4、,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为世法所转的超常人格和品德,有如莲花之出污泥而不染。身在世间而心不被世间所系是学佛人,特别是欲求证道者必要的人格修养。外道中道根纯厚者尚且能心离五欲之乐,心离名闻利养,又何况我等欲亲证自性的佛子!唯其心出世间,才能做到虽历一切世事而心中不留痕迹,随缘处境,身心泰然,不为境夺。2、单提正知之念,观照当下的一切运作及诸境缘,乃至随缘历境,能恒处于现量境中。所谓单提正智之念,观照当下,也就是在自己行为处事的一切运作中及一切顺逆境缘现前时,都能正知而住,即行时知行,坐时知坐,痛时知痛,苦时知苦,乐时知乐,烦恼时知烦

5、恼,乃至想时知想,言时知言。一切身受心念及外缘境界现前,都能做到了了常知,虽常处其中而内心不随其流转。如此纯熟,形成习惯,再将正知的一念觉照舍去,以无念心体观照身心及外境,随缘历境,不取分别,住于当下的现量境中,此即是止定的现观。由此保任不失,任运成片,动静一如,身心获得无量轻安觉受,便是成就止定的现证。另外,成就止定,也可以由打坐之禅定开始,于禅定中运用方便证入无念心境,得止定现观,再将此境扩大至社会生活中,并且保任不失,久而久之,亦能做到坐上坐下,打成一片,于身心境缘,如镜中显像,动时静时,都唯一是历历孤明。衡量止定现证是否成

6、就的标准,便是能否做到事来则应,事去不留,对境历缘,都能住于当下无分别的现量境中,顺逆境界不能夺其心,并由此得到身心轻安愉悦的定境觉受。....然而,有些修行人把这一步止定的现量证境,当作是开悟证道,实在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恰如《楞严经》云:“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成就止定的现证,虽能使人身心暂时获得一片清凉轻安,但毕竟是靠不住的,因为这只是一种定境,清净心体虽已呈露,但许多宇宙身心的根本问题并未解决,长劫以来所形成的各种戏论知见在现量境中虽未浮起而生现执,但只是暂时被压伏在八识田中而已,还有堕外道的可能,定力一失,能所便生

7、,还成流转。《楞严经》行阴和识阴区域的外道,都是在这里出现偏差的(还见有如幻外境,则在行阴;不见外境,则堕识阴)。所以,宗喀巴大师曾言:“心于一缘如其所欲安置而住,无诸分别,复离沉没,具足明显,又具喜乐胜利差别,不应喜足。应于实义,无倒引发决定胜慧,而更修习毗钵舍那,若不尔者,其三摩地与外道共。”一般来说,止定现证成就以后,便会产生三条歧路:....1、如果得止定现证,复有慧观现证的成就,二相和合,便得成就止观不二、定慧一如之境,证无生忍,得入烦恼戏论寂灭解脱。这里又会产生两条途径:一条是从此离世远遁,或仅求随缘消业,厌生死烦恼,

8、求深禅定,于空取证,如此便落二乘之地,慧愿皆小,不能毕竟圆妙菩提道。另一条是成就深慧,了达生死涅盘如同幻化,不住空有,起大悲心,由空入假,入世利生,广行佛事,此则为菩萨行于大乘,能毕竟圆妙菩提道。2、虽已得止定现证,但没能离于我见,或于此定境起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