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实践.doc

2010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实践.doc

ID:28456478

大小:41.5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8-12-10

2010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实践.doc_第1页
2010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实践.doc_第2页
2010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实践.doc_第3页
2010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实践.doc_第4页
2010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实践.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0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实践.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10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实践高三语复习指导与练习:诗歌鉴赏的实践——关于答题【同步教育信息】一本周教学内容:考点复习指导与练习:诗歌鉴赏的实践——关于答题二教学重、难点:(一)方法点拨可概括为: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可以使学生明确高考要求,了解诗词鉴赏的角度。先弄清写了什么?1写了什么内容?这里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感情,如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也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2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善于利用暗示:不遗漏任何信息(1)诗题(统摄全诗,或含有感情基调,或总括诗歌内容,或点明创作缘起及创作背景<如诗歌创作的时令

2、、时间地点、作者境遇、社会背景等>)(2)作者(朝代、流派、个人际遇、思想倾向等)2010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实践高三语复习指导与练习:诗歌鉴赏的实践——关于答题【同步教育信息】一本周教学内容:考点复习指导与练习:诗歌鉴赏的实践——关于答题二教学重、难点:(一)方法点拨可概括为: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可以使学生明确高考要求,了解诗词鉴赏的角度。先弄清写了什么?1写了什么内容?这里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感情,如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也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2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善于利用暗示:不遗漏任何信息(1)诗题(统

3、摄全诗,或含有感情基调,或总括诗歌内容,或点明创作缘起及创作背景<如诗歌创作的时令、时间地点、作者境遇、社会背景等>)(2)作者(朝代、流派、个人际遇、思想倾向等)(3)诗歌(融情体物,通过想象建立画面)(4)注释(提示诗歌创作背景,或含有诗歌中难解词的解释)()题干(提示答题角度,给出答题的思维方法或思考方向)①注意诗歌的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确定了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江苏卷)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时滴枝上露,

4、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答:(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答:(3)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答:答案:(1)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2)清冷、幽静  孤单、寂寞(3)“为拂绿琴埃”②仔细推敲关键词句。③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如:“知

5、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思考:一句表面上是讲雨后叶子茂盛了花儿凋零了,实际上表达的是什么感情?提示:作者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④调动知识积累。例:提到王维和岳飞你会想到什么?提示:诗中有画和精忠报国(二)弄清是怎样写的?1典型细节的理解在细节描写中往往透露着诗歌主人公的感悟、情感等内容,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如2000年高考题中“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闲敲”这一细节,表达了诗歌主人公因约客不夜过半的烦躁。在分析细节时要注意前后联系。如果不注意上的“有约不过夜半”和下的“落灯花”,很可能把“闲敲”理解为表现诗歌主人公闲适恬淡的心情。附: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

6、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2注意全诗的结构结构的安排总是为了突出主题和作者的情感。结构有总式、层进式、对照式等。如1996年的高考题整首元曲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呼应。附: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3注意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如1998年的高考题,这首的前三联都是对李凝居住环境的描写,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居处的幽静,这是部分。这里的核心是李凝居处的幽静,也就是整体。在理解上面三联

7、时如果忘了这个整体,就很可能把这三联理解成“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另外还要注意诗歌中的典故、神话传说也是部分,是为整体服务的。4注意表达的角度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感悟、情感,往往从多个角度表达,以渲染环境气氛,加深读者的印象。如2001年高考题,作者从微雨、帆重、鸟迟、海门深、浦树远,从远景、近景等角度反复地表达诗人的送别之情。附: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幕钟时。漠漠帆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注意分析诗歌的意境要特别注意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弄清作者是通过哪一些景物

8、构成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如1997年的高考题,作者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