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剧目源流初探

秦腔剧目源流初探

ID:28471643

大小:50.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10

秦腔剧目源流初探_第1页
秦腔剧目源流初探_第2页
秦腔剧目源流初探_第3页
秦腔剧目源流初探_第4页
秦腔剧目源流初探_第5页
资源描述:

《秦腔剧目源流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秦腔剧目源流初探号称屮国戏曲鼻袓的秦腔,其剧冃究竞有多少,又源于何时,过去很少著文研究,亦难于一口道淸。曾听老艺人云:“唐三千,宋八百,数不清的三列国。”乂云:“江湖大木二十四,肚里装的无其数。”还有“同州梆子八大本”,“西府秦腔二十四大本”之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约8000余出,后经过多方面努力,挖掘整理,记录在案的有1600多本。这些戏主要是《五典坡》、《铡美案》、《八义图》、《游西湖》、《法门寺》、《隔门贤》、《柜中缘》……。秦腔剧目(这里指的是大秦腔,包括眉户、碗碗腔等剧目),有现代剧、传统剧、新

2、编古代剧三大类。其内容大量是古代的,少量是近、现代的,反映了历史兴衰,社会变革,人文景观,生活现实以及神话传说。其时间,可上溯混沌初开,人文始祖;如《射九阳》、《万宝袋》等;中到龙袍加身,皇冠落地,如《白通宫》、《新华梦》等;下及革命斗争,改革开放,如《二虎守长安》、《九岩风》等。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或取材历史事实,或撷取日常生活,或采取民间传说。这些剧目,尤其是传统戏,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化,艺术家们代代薪传,其思想内容,戏剧情节,表现形式,不断地丰富和提高。故事复杂,情节曲折,文辞优美,富于哲理。角色

3、行当逐渐完善,表演日臻尽美,技巧不断增强,时空概念愈加自由,特别是现代化高科技的发展在舞台上的运用,更其优化了剧目的演出效果。从而磨砺出一出出精品剧目,长期流传,久演不衰。剧目体裁有正剧、悲剧、喜剧、闹剧、讽刺剧等,尤以正悲剧为著。其形式有本戏、小戏、折戏和连台本戏。本戏多以重大历史题材为内容,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小戏多以民间生活为内容,折戏是从本戏屮抽出来的“戏芯子”,为最精彩的一段。连台本戏一般都是前后本两连台,也有四连台或更长的,《瓦筒寨》就连演数十本。有些戏是其他剧种尚未见过的稀有剧目,如《战蚩尤》、《尝百草》

4、等。《断王霍霍》、《双钓鱼》在演出中尚有奇特之处。在这些浩瀚的剧目中,由于年久日陈,加之当时印刷条件所限,常常是转手传抄,口传心授,只限于舞台演出,因之,绝大多数剧本没有刊印流行,没有作者署名,这便成了潜在的一笔大公无私的社会财富。秦腔剧目产于何时,最早的剧木是什么?戏曲这一民间艺术,过去很少记述于文字书籍,即使有,也是只言片语,断断续续,缺乏完整的史料。查阅书刊,《三秦历史文化辞典》载,曾于敦煌秘室发现一唐代剧本《下女夫词》,内容是:一位当官的人,夜晚到下女家投宿,并与下女过夫妻生活的故事。居I沖有“儿”、“女”两个角色。剧本

5、分角色写出,似现代的剧木格式,语言用代言体,语句呈四、八句式,有韵辙。专家分析,应视为初期的简单的秦腔剧本,也是我国现在最早的剧本。到了宋、金时期,出现了锣鼓杂戏,又叫铙鼓杂剧,是秦地杂戏的主要形式。史料表明,解放后曾搜集的当时的剧冃有85个,计《伐楚国》、《昭君和番》、《鸿门宴》等。一般不分场次,而以主要人物的上下场为基木单位。不分行当,人物均以所扮身份出现。唱词一般为七字、十字上下句格局。元代是中国戏曲走向成熟的时期。在陕西,秦声杂剧剧目有了长足的进展,出现了许多专业剧作家,有本土的,也有客居的,且见诸于当时的著述。《录鬼簿

6、》中提到的京兆(长安)人红字李二,是一位演员兼剧作家,录其杂剧三种:《病杨雄》、《板踏儿黑旋风》、《折担儿武松打虎》,天一阁《录鬼簿》又有《全火儿张弘》、《窄袖儿武松》等,一生所作杂剧六种,现尽佚传。对于他的成就,贾仲明挽词云……才难尽,兴未穷。”冯翊(今大荔)人李仲章著有《河南府张鼎勘头巾》、《卓文君白头吟》、《金章宗断遗留文书》,后二本均佚,惟存前一本。他笔底功力甚健,明朱权誉其为“秋风铁笔”。花李郎有《莽张飞大闹相府院》、《勘吉平》、《酷寒亭》等。著名作家马致远曾在西安生活过一段时间,他所作的《太华山陈搏高卧》、《汉宫秋》

7、应属秦声杂剧。“四高贤”红字李二、李时中、马致远、花李郎还合作编写了《开坛阐教黄梁梦》、《岳阳楼》等。无名氏《风雨象生货郎担》径直写道:“妾身长安京兆人氏,唤做张玉娥,是个上厅行首。”除此,陕西作家还有王爱山、蒲道元、撖彦举。这个时期的剧本创作基本趋于完整。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结构上基本具备起、承、转、合格局,体制分“四折”,情节能围绕主要人物展开;角色逐渐完满;语言生动活泼,富于民间口语化。以康海、王九思为主的明中叶时期的剧作家,把秦腔剧目创作又推上了一个新高潮。康海武功人,明前七子领袖人物,“主盟艺苑”,是一位戏曲能手,编剧

8、、导演、吹拉弹唱,样样在行。他写作的剧目有《中山狼》、《王兰卿传》、《王兰卿服信明贞烈》。他家蓄艺伶,组班演习,还和关中的剧作家、艺人往来密切,琢磨艺事,取长补短。他和王九思发展丰富了秦腔音乐和唱腔,创造了“康王腔”,时至今日,秦腔艺人传颂不己。延续五百年之久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