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doc

2016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doc

ID:28474691

大小:37.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2-10

2016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doc_第1页
2016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doc_第2页
2016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doc_第3页
2016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doc_第4页
2016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6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16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2016五年级语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一、基础部分(一)生字1、易读错哟——拼音是ō,学生易错写成ōu目的地——的读作dì踮起脚尖——踮读作diǎn暂时——暂读作zàn某——读作ǒu奔向那里——奔读作bèn沉甸甸——叠词读作一声全班之冠——冠读作guàn分外——分读作fèn禁不住——禁读作īn(多音字)《水浒传》《济公传》——传读作zhuàn绿林好汉——绿读作lù一百单八将——将读作iàng恰似、如饥似渴——似读作sì似的——似读作shì美差——差读作hāi差不多——差读作hà2、易写错饿、

2、惧、檐、酸、撑、豫、零、某方法:笔画较多的字,教师可板书师范,同时用红笔标出易错笔画,进行强调。同时记忆时也可引导学生采用形声字或熟字加偏旁的方法。3、形近字惧诵编娱具涌偏蜈(二)难理解的词语窃——原意是指偷盗,但在本中是指作者只读书不买书。贪婪——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知趣——知道好歹,不惹人讨厌。饥肠辘辘——饿的肚子直叫。白日梦——比喻不能实现的胡思乱想。贯通——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绿林好汉——聚集林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人们。一百单八将——中指梁上的一百零八个好汉。滚瓜烂熟——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偏科——指单独着重某一科,

3、不能全面发展。毫不犹豫——一点也不迟疑,坚决果断。中指在常人难以作出选择的问题上,自己会坚决地选择一本书,表达了对书喜爱的程度,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囫囵吞枣——比喻读书不做细致地分析,笼统地接受。不求甚解——意思是读书只要略知大意就可以了,不必追求透彻。别出心裁——意思是与众不同。鲜味——即新鲜的味道。流光溢彩——流动的光影,满溢的色彩。形容色彩明丽。一阕——一首。阙,量词。眼羡——看得到而得不到,令人羡慕。饱览——尽情地看。津津有味——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如痴如醉——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中指作者读书读到入迷的程度。浮想联翩——浮

4、想:飘浮不定的想象;联翩:鸟飞的样子,比喻连续不断。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悲欢离合——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牵肠挂肚——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如饥似渴——形容要求很迫切,好像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不言而喻——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黯然神伤——心情不愉快,无精打采的样子。大显身手——显:表露,表现;身手:指本领。充分显示出本领和才能。心安理得:得:适合。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三)日积月累1、后积累《窃读记》后第二、三题均提出了积累要求。表现如饥似渴读书的句子①急

5、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②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①啊!它在这里,原不在昨天的地方了。②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③吓雨天,六颗天。……2、园地积累古代关于读书的名句[展现了古人关于读书的体验和方法。这些句子千百年历久不衰,一直被人们传诵着,作为劝学的名句引用着,激励过一代又一代人。]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读书要持之以恒,一日不可间断。这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的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阅读,写作时就会如有神助。这是唐

6、代大诗人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中尽人皆知的名句,点明了阅读积累与写作倾吐间的关系,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是汉刘向的名句。是对会读书重要性的比喻说法。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是在少年时不知道发愤苦读,等老了后悔再想要读书就迟了,应该珍惜时光。这是唐代书画家颜真卿《劝学》诗中的名句。原诗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谓,叫做。读书要精神专一,全神贯注口惟心诵,才能有所得。引自朱熹的《训学斋规》,原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心

7、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对于今人,仍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四)语常识1、《窃读记》作者简介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版,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

8、《世界日报》记者。林海音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主要生活在北京,差不多整整30年。她的青少年时代的最美好时光都是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