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后期小说评点麈谈

清代后期小说评点麈谈

ID:28478874

大小:48.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12-10

清代后期小说评点麈谈_第1页
清代后期小说评点麈谈_第2页
清代后期小说评点麈谈_第3页
清代后期小说评点麈谈_第4页
清代后期小说评点麈谈_第5页
资源描述:

《清代后期小说评点麈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清后期小说评点麈谈【作者】谭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原文出处】学术月刊【原刊2000年第12期74~81页】【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5期【内容提要】清代道光以后,小说评点逐步进入尾声。这百来年的小说评点呈这样一番景象:一方面,传统意义上的小说评点余波不绝,尤其是清中叶以来的《聊斋志异》《红楼梦》和《儒林外史》吸引着大量的文人评点家,小说评点尤其是文人评点仍颇为兴旺;另一方面,大约在19世纪末,随着中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汇,一些思想激进的小说家和小说理论家也大量采用评点这一旧的形式来表现他们的政治理想和现实感慨,

2、这种“旧瓶装新酒”的现象在晚清着实热闹了一番,并随着新兴的报刊杂志在社会上流播广远;同时,人们对小说评点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反思。小说评点正是在这种热闹但又不伦不类的境况中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一、传统小说评点之余波所谓“传统小说评点”大致有两个涵义:一是指小说评点的对象是在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上与传统一脉相承的小说作品,以区别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小说”;二是指在评点内容和批评思路上仍然以李卓吾、金圣叹等为宗主的评点传统。故而这一类评点可视为传统小说评点之余波。-..清后期的传统小说评点在评点对象上较之以往有了明显变化,明代“四大奇书”已经

3、退出了评点的中心位置,而清代的三部小说名著即《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引起了评点者的广泛注目。其中对于《红楼梦》的评点尤为热闹,在道光年间就有人统计当时的《红楼梦》评本已“不下数十家”-..。(注:《妙复轩评石头记自记》附录张东屏《致太平闲人书》。)在这众多的《红楼梦》评本中,王希廉、张新之和姚燮三家评点影响最大,流传最广。而就评点特色而言,陈其泰的抄评本桐花凤阁评《红楼梦》和蒙古族评点家哈斯宝的蒙文评本《新译红楼梦》亦颇有思想深度和理论价值。《儒林外史》在卧评本之后,此时期也形成了一个评点高潮,咸丰同治年间的黄小田抄评本、同治十三

4、年的《齐省堂增订儒林外史》都在小说评点史上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光绪年间的天目山樵张文虎更是集结了一批欣赏和批评《儒林外史》的研究群体,他们以评点这一手段大大推动了《儒林外史》的传播。《聊斋志异》虽然最早有乾隆年间的王士祯评点和嘉庆十三年(1818)的冯镇峦评点,但真正产生影响的是在这一时期王士祯评点收入此时期的《聊斋》评本中,冯镇峦评点则在光绪十七年(1891)方才问世。而在当时及后世流传最广的《聊斋志异》评本是分别刻于道光三年(1823)和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何守奇评本和但明伦评本,尤以后者影响更大。此时期的传统小说评点正是以上述三部

5、名著为其评点核心的。除此之外,此时期值得注意的还有文龙在光绪五年(1879)、六年、八年三次作批的《金瓶梅》评点,这虽然是一部抄评本,手写于在兹堂刊本《第一奇书金瓶梅》之上,但其中蕴含的理论思想非常丰富,也体现了文人自赏这一小说评点的历史传统。余如光绪年间刊刻的《野叟曝言》评本、《青楼梦》评本、《花月痕》评本和清末稿本《莹窗清玩》评点等都是此时期颇有价值的小说评点本。另外,女批评家李友琴为其丈夫陆士谔《新孽海花》《新野叟曝言》所作的评点也值得注意,其评论内容虽不甚出色,但却是中国小说评点史上颇为罕见的女性批评。我们之所以将上述小说评本称为传

6、统小说评点之余波主要是就这些小说评点本在批评旨趣、批评功能和批评视角上都体现出了与传统小说评点一脉相承的特色而言的。在批评视角上,此时期的小说评点继承以往小说评点的传统,仍然以人物品评、章法结构等为其评点重心。如王希廉评点《红楼梦》,以“福寿才德”为纲品评《红楼》人物,认为“福寿才德四字,人生最难完全。宁、荣二府,只有贾母一人……可称四字兼全。”余者皆有缺失,如黛玉“一味痴情,心地偏窄,德固不美,只有文墨之才”,他并以此为准则评判了众多人物形象。(注:《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道光十二年双清馆刊本。)对于章法结构的批评也是这些小说评点的重要对

7、象,王希廉将《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分作二十段看”,并以“宾主”“明暗”“正反”“虚实”“真假”等传统观念分析作品的章法结构。又如邹韜评论《花月痕》,认为其“有闲笔、有反笔、有伏笔、有隐笔,无一笔顺接”-..。(注:《青楼梦》第十三回评语,光绪十四年文魁堂刊本。)其评语也均采用传统评点术语。人物品评与章法结构是古代小说评点的一个基本内涵,已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术语和品评方法,此时期的小说评点将这一评点传统加以继承并在《红楼梦》等小说评点中推向了极致。在批评旨趣上,此时期小说评点的传统意味更为明显。中国古代小说评点发源于文人自赏的阅读赏评和旨在推动

8、小说商业传播的书商评点,两者在明末清初得以融合,从而奠定了小说评点的基本格局。但清中叶以来的小说评点片面接受了小说评点表现文人意趣的传统,将小说评点引向了一条偏仄之路。这一传统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