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商鞅分户令

浅谈商鞅分户令

ID:28480865

大小:4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10

浅谈商鞅分户令_第1页
浅谈商鞅分户令_第2页
浅谈商鞅分户令_第3页
浅谈商鞅分户令_第4页
浅谈商鞅分户令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商鞅分户令》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商鞅分户令[摘要]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作为众多改革措施之一的分户令,学术界众说纷纭、观点迥异。一些学者坚持“商鞅强制分户说”,认为商鞅通过“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采取了强制分户的举措,将大家庭结构分异为核心小家庭。这种观点误解了史籍记载的本意,忽视了商鞅变法的宗旨,并无真凭实据。事实上分户令不是惩罚性法令,只是一条规定性法令。该法令的真实意图是政府向农民多收钱,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关键词]商鞅变法;分户令;富国强兵[中图分类号]K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2-0027-02《史记•商君列传

2、》载:“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张守节的《史记正义》释:“民有二男不别为活者,一人出两课。”张氏将“分异”解作“别为活”,“倍其赋”释为“一人出两课”。《七国考》卷12《秦刑法》载:“《荀子注》云:‘秦国罚赋’。余按卫鞅之法,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疑即罚赋。”因此,后來的学者多依此认为,商鞅强制推行分户令,以建立小家庭制度。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对“商鞅强制分户说”提出了异议。例如中山大学曾宪礼认为,商鞅强制分户说“既不符合商鞅变法时秦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户籍管理水平,也不符合商鞅变法后秦国的赋役制度以及秦人的家庭结构、规模和对父权的维护等史实”。①

3、青海师范大学魏道明认为:“商鞅强制分户说,误会、臆测之处甚多,并不可信。”②但是,一部分学者仍然坚持“商鞅强制分户说”。两种论断针锋相对、分庭抗礼。那么,哪种观点更贴近史籍记载的本意、更符合商鞅变法的宗旨呢?问题在于对“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的解释。许多学者对这句话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主要集中在如何认识“赋”上。林剑鸣认为:“‘倍其赋’的根据是人口……也就是后来董仲舒说的……‘口赋’。”③田昌五认为:“这里的‘赋’指军赋,包括服役当兵。所以,有两个男子而不分户的要加倍征收,扩大兵源。”④崔瑞德在《剑桥屮国秦汉史》屮将“赋”仅仅解释为“税赋”,宄竟是哪种赋税,没有详细

4、说明。宁江英也指出:“赋,‘敛也。周礼大宰以九赋敛财贿,敛之曰赋’……‘赋’包括田租、户赋和刍稿。”⑤以上学者均认为,“倍其赋”的征收对象是个人,通过这项法令,商鞅把家庭析分到最小限度,使人口全部投身农耕,以增加国家收入。然而,“商鞅强制分户说”的反对者们将“赋”解释为“户赋”,他们认为“户”才是赋税单位,该法令没有强制分户的意向,仅仅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笔者认为,“倍”是揭开谜底的关键字。“倍”是一个中性词,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但是,有的学者却视“倍”为“罚”的同义字,将一条规定性法令看成惩罚性法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作为规定性法令,“其”指“户”,“赋”指“

5、户赋”。相反,“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作为惩罚性法令,“其”指“个人”,“赋”指“口赋”。那么,“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是规定性法令,还是惩罚性法令呢?我们可以从商鞅变法的目标中寻找事实的真相。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社会改革。这次变法之所以引人瞩目、影响深远,是因为商鞅使赢秦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富国强兵的政治目标。富国强兵既是变法的起点,又是终点。正如商鞅说的那样:“故治国者,其专力也,以富国强兵也。”⑥那么,为了冃标和理想,商鞅坚持了功利主义。众所周知,法家是实用主义者的政治团体,商鞅作为法家的杰出代表,急功近利思想伴其一生。同样,“秦人偏居西陲,

6、缺乏宗法伦理观念,濡染戎狄民族强悍、尚勇、好利的性格特征,以功利主义为价值取向”。⑦历史的巧合,让一个急功近利的人、一个实用主义的学派和一个功利主义的民族走到了一起,羸秦的民族性格助长了商鞅的功利色彩。因此,决定了商鞅政治目标的单一性,即凡有利于富国强兵的法令,商鞅坚决支持;凡有害于富国强兵的法令,商鞅坚决反对。因此,商鞅强制分户是否有利于富国强兵,成为解释“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的关键。笔者认为,商鞅强制分户不利于富国强兵。其一,战国初一系列新的社会现象显现,一是农民离开昔日的土地,踏上了躲避战争的征途;二是商人异常活跃,人数剧增,成为一支强人的社会力量,大量农民有

7、转化为商人的可能;三是士阶层迅速崛起,他们周游列国,远离农业生产,不仅范围广阔,而且人数众多。这些现象引发了严重的统治危机:一方面,各国土地大量荒芜,需耍更多农民从事耕作;另一方面,人口或流浪或经商或作士,大都脱离生产。这种地多人少的局面使各国财政收入减少,兵源日益枯竭。因此,如何将人口和土地有效地结合起来,成为各国统治者不得不面对的难题。面对这样的统治危机,商鞅认为,秦“材物、货宝乂不尽为用”,⑧而赵、魏诸国“土狭而民众,其宅参居而并处,其寡萌贾息,民上无通名,下无田宅”。⑨为此,商鞅采取了“徕民”之策,凡是來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