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访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9《访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ID:28522996

大小:2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10

19《访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1页
19《访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2页
19《访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3页
19《访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4页
19《访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19《访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9.《访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文写了父亲养兰、赏兰,“我”随父亲放山中之兰的一段亲身经历,一种真切感受。文章或写景,或抒情,或问答,丝丝入扣,娓娓叙来。作者把“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的空谷之兰的底蕴和神采,和盘托出。这些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它不俗,叶纯,开的花纯,有灵性,”原因在于“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作者借父亲之口,赞美了兰花的不俗,直透人生的真谛,切入生活的本质,让人读来可思,思之有悟。  课文以兰喻人,探寻做人处事之理,行文如风行水上,极为自然。全文以“访兰”

2、为线索,结构谨严,层次清晰。以“我”和父亲访兰过程中的对话为重点,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对比,揭示了父亲约“我”赏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尤其通过“家兰”和“野兰”的鲜明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主旨。文中写野兰的生存环境,尤见功力,只觉扑朔迷离,别有洞天,风光旖旎,极为感人,为下文议论铺了有力的基础。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家兰”的“甜、媚、俗”与“野兰”的“清爽、纯朴、有灵性”比较,同时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从中悟出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学本课生字词。

3、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自读感悟,小组合作学习。  2、抓住描写兰的关键词句,通过对比以及联系实际等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父亲以及作者对野兰的喜爱、赞叹和敬佩之情。  2、感悟兰的品质,使学生懂得,做人要不失自己的本色,不见风使舵,不随波逐流,要勇敢面对挫折,不在挫折面前低头、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  2、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文章的

4、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句、图片等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歌、图片等资料。  教学课型:  精讲课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兰花图片  孩子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说说你所了解的兰花,好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2、是呀,兰花的确很美,人们把它和“梅、竹、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它幽静韵高,诗人常以它为题材写了不少诗篇。  3、生交流搜集到的写兰的诗句。  如:兰花  (明·薛网)  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5、。  4、揭题。  兰花形态绰约多姿,幽香清远,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贾平凹先生笔下的兰花。(板书课题:访兰)  5、交流对作者的了解。(师作补充)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美丽的图片先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对本节课充满了期待,随后鼓励学生把搜集到的诗句进行展示,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发展开了一个好头。)  二、初读感知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要求:扫清字词障碍。  2、指名分节读课文。(检查学生的读书及预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出示生字,

6、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适时给予指导。  4、默读课文,要求:理清条理。  提示:按照访兰的缘由、观赏兰花、访兰后的感想分为三部分。  (设计意图: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此环节,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交给学生学习方法,以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三、探究质疑  1、孩子们,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边读边思,看有什么疑问?  2、生交流。  问题预设:  ★家兰和野兰有什么不一样?  ★父亲带“我”去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3、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上述问题,小组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此环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引导学

7、生围绕重点段落,主要问题展开自主阅读,让学生在自读与交流中,把握重点、加深理解,为后面的研读文本做好铺垫。)  四、快乐温故。  1、抄写生字词。  2、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家长听,并请家长提提意见。  (设计意图: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及时的复习不仅可以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新知,还可以在复习中有新的收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