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与编钟与周初南公和曾侯世系.doc

曾侯与编钟与周初南公和曾侯世系.doc

ID:28542672

大小:1.92 M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11

曾侯与编钟与周初南公和曾侯世系.doc_第1页
曾侯与编钟与周初南公和曾侯世系.doc_第2页
曾侯与编钟与周初南公和曾侯世系.doc_第3页
曾侯与编钟与周初南公和曾侯世系.doc_第4页
曾侯与编钟与周初南公和曾侯世系.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曾侯与编钟与周初南公和曾侯世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曾侯與编钟与周初南公和曾侯世系——清华简《良臣》“南宫夭”辨误(首发)王恩田山东省博物馆曾侯與编钟一号钟“王遣命南公”中的“王”和“南公”究竟是谁?目前分歧还比较大。一种意见认为“王”即周成王,“南公”即上段铭文中的“伯括”。而叶家山M111的犺簋的器主犺比大盂鼎器主盂长一辈,可估计为康王时人李学勤《曾侯(與)编钟铭文前半释读》,《江汉考古》2014年4期。。另一种意见认为曾侯與编钟的“南公”即伯括(南宫括),并认为犺簋的“南公”和大盂鼎的“南公”是同一个人黄凤春、胡刚《说西周金文中的“南公”—兼论随州叶家山墓地的族属》,《江汉考古》2014年5期。。与上述看法不同,拙见以为曾侯

2、與编钟“王遣命南公”的“王”应是廿三祀盂鼎的“王”,即康王,不是成王。曾侯與编钟的“南公”应是廿三祀盂鼎中受封的盂,而不是南宫括。廿三祀盂鼎中的“南公”,是盂的祖父,即南宫括。叶家山M111:67犺簋:“犺作刺考南公宝尊彝”中犺的父亲“南公”,也就是盂鼎中受封的盂。犺不能比盂长一辈,而是犺比盂晚一辈。另据M111:85“曾侯作父乙”方鼎可知,犺的父亲南公盂日名为乙。也就是说曾国的始封君是南公盂。根据卅五祀盂鼎《三代吉金文存》著录的小盂鼎拓本为“惟王卅五祀”。参见拙稿《西周王年的调整》,《考古学研究》(十)——《庆祝李仰松先生八十寿辰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12年。,康王三十五年

3、时盂还曾征伐鬼方,并献俘于康王。可知盂仍留相王室,并未就封。而由盂之子犺就封,成为第一代曾侯。这与周公受封于鲁,而实际就封成为鲁国始封君的却是周公之子伯禽。召公受封于燕,实际就封的却是其子旨或克的史实如出一辙。根据西周“父子世官”的传统,康王理应册封南公括之子,为什么却册封南公括之孙盂?南公括之子第二代南公是谁?拙见以为他应是《书·顾命》中的“仲桓南宫毛”。《书·顾命》:“翌日乙丑王崩,太保命仲桓南宫毛,俾爰齐侯吕伋以二干戈、虎贲百人,逆子钊於南门之外。”伪孔传:“冢宰摄政,故命二臣。桓,毛名。”按,周人名字制度先字后名,字在名上。又有以伯仲叔季的兄弟排行为字的习俗。“仲桓”应是

4、南宫毛的字,而不是名。伪孔传“桓,毛名”的说法是错误的。仲桓南宫毛应是南宫括之子,第二代南公。但却不是盂的父亲,而是其叔父。因为在卅五祀盂鼎中,盂为“□伯”作器,可证盂的父亲应是长子。而“仲桓南宫毛”则是次子。由于盂的父亲“□伯”,未及称“公”而早卒,故康王不册封南公括之子,而是册封其孙盂。此外,南宫乎钟所说的“先祖南公,亚祖公仲”(《集成》181.2)“先祖南公”应即南宫括。作为“亚祖南仲”行二的“南仲”,应是南宫括的次子仲桓南宫毛。清华简第三辑中的《良臣》篇载有上古黄帝以至春秋的历代明君及其辅弼之臣。谈到文王及其良臣时说:“文王有闳夭,有泰颠,有散宜生,有南宫适,有南宫夭。”

5、《良臣》的记载与《书·君奭》是不同的。《君奭》在谈到文王之臣时说:“有若虢叔,有若闳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颠,有若南宫括。”又说“武王维兹四人”。伪孔传:“虢叔先死,故曰四人。”《良臣》中没有虢叔,而加上了“南宫夭”,是可疑的。证据表明《君奭》是可靠的西周文献。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于光绪三年(1877年)在给陈簠斋的信中指出《周书·大诰》中的“寜王”是“文王”之误。因为“文”字在西周金文中从“心”,前人在隶定时因字形相近而误作“寧”。从而证明《大诰》是可靠的西周文献王恩田《王懿荣与金石学——为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而作》,《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一百周年论文集》,齐鲁书社,2000年

6、。。10年后吴大澂《字说》中也有与此相同的看法。举一反三,《君奭》中也有文王被误作“寧王”的例证。证明《君奭》也应是可靠的西周文献。而且《君奭》中所说的“虢叔”,见于《左传·僖公五年》:“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虢叔应是王季之子、文王之弟,是实有的历史人物。虢叔以外的其他四人,即“武王维兹四人”都见于《史记·周本纪》等文献记载。而《良臣》的“南宫夭”,却不见于任何文献记载,因而是可疑的。此外,《良臣》中所说的“黄帝”,不见于以尊祖敬宗著称的殷人的甲骨文记载,也不见于商周族徽。《尚书》是现存年代最早的典籍,其中居然也没有黄帝。黄帝虽见于《史记·五帝本纪》,但《太史公自序》中说:《

7、史记》一书“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由此可见《史记》开宗明义的第一篇应是《陶唐本纪》,《五帝本纪》不可能出自司马迁之手。太史公又说:“《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训,缙绅先生难言之”。太史公既然认为众说纷纭的黄帝事迹荒诞不经,不可能出自严谨的学者之口。号称“良史”的司马迁不可能根据“黄帝”的这类荒诞不经的传说,在《史记》中为黄帝立传。“黄帝”首见于战国中期齐威王所作的“陈侯因敦”(《集成》4649),而年代早于陈侯因敦与齐威王同宗的陈曼所做的鼎,其铭文末尾却并不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