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演变

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演变

ID:28593138

大小:1.38 M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2-11

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演变_第1页
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演变_第2页
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演变_第3页
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演变_第4页
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演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演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实用标准文案2015届高考历史必修3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纲与课标考纲:(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课标:(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知识梳理:考点一

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5)社会:大动荡。各国纷争的局面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2.概况: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1.孔子[图示图解] 孔子的思想体系2.孟子和荀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

3、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2)主张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仁义”“王道”,以德服人,“制天命而用之”“君舟民水”,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人之性恶”(3)影响: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孔子、孟子、荀子思想比较思想比较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政”“仁义”、“王道”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

4、”“性恶论”要注意的是,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三、道家、法家和墨家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内容影响道家学派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出“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庄子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法家思想韩非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法”

5、“术”“势”合一,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墨家墨子“兼爱”、宣扬“非攻”、提倡节俭、主张“尚贤”。汉代以来,逐渐湮没失传[思维导图]1.百家争鸣2.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3.百家各派的社会地位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易误指正]1.老子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这里的“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主张既尊重自然规律,反

6、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地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2.诸子百家中很多学派都提出了德治,但各家“德治”内涵却各不相同。孔子的德治思想“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孟子的“仁政”思想则是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的;墨家思想是从小生产者的利益出发的。3.孟子提倡的“仁政”不等同于孔子提倡的“仁”。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从孔子“仁”的精神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①治国上,儒家主

7、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②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③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④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⑤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考点二 汉代儒学1.

8、秦朝的“焚书坑儒”2.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4.对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解(1)从产生背景看:汉武帝时期,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土地兼并激烈,阶级矛盾日益激化。(2)从主要内容看:提出“春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