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大电磁兼容实验三同轴线时域反射特性测量实验

北交大电磁兼容实验三同轴线时域反射特性测量实验

ID:28647677

大小:11.57 M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12

北交大电磁兼容实验三同轴线时域反射特性测量实验_第1页
北交大电磁兼容实验三同轴线时域反射特性测量实验_第2页
北交大电磁兼容实验三同轴线时域反射特性测量实验_第3页
北交大电磁兼容实验三同轴线时域反射特性测量实验_第4页
北交大电磁兼容实验三同轴线时域反射特性测量实验_第5页
资源描述:

《北交大电磁兼容实验三同轴线时域反射特性测量实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电磁场与电磁兼容实验报告学号:14212159姓名:吴星宇院系:电信学院专业:信号1402教师:闻映红2016年5月13日实验三同轴线时域反射特性测量实验实验时间:2016年5月13日实验地点:逸夫303实验小组成员:吴星宇,周彦云,张丹阳1.实验目的研究同轴线连接不同负载阻抗时,对传输脉冲信号的影响,加深对传输线阻抗匹配概念的理解。2.实验原理和内容(1)测量脉冲电路产生的脉冲信号。得到信号源不受干扰时的波形。(2)测量电磁波在电缆中的传播速度。电缆一端开路(不接负载),另一端接三通的一个端口,三通的另外两个端口通

2、过短电缆分别脉冲信号源和示波器相连。记录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入射脉冲和反射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和电缆长度。通过传播距离比上传播时间计算传播速度,从而得到传输线的材料性质。(3)测量电缆终端不同负载相连时电缆始端的波形(包括开路、短路和接50Ω负载三种情况)。50Ω负载时,由于匹配,反射系数为零,无反射波,只有一个脉冲信号。短路时反射系数为-1,波形反向。比较实验所得波形是否合理。3.实验步骤(1)将信号源直接与示波器相连,示波器设置成X轴50ns,Y轴0.5V,得到波形,峰值为2.1V。(2)将电缆,示波器,脉冲信号源

3、分别接在三通的三个端口上,长电缆一端开路,记录示波器波形,入射脉冲和反射脉冲的时间间隔70ns,电缆长度9.96m。(3)在(2)的连接基础上,将长电缆一端分别短路和接50Ω负载,记录示波器波形。(按照实际实验详细纪录实验过程,请勿照抄实验指导里的实验步骤)4.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下图为信号源直接与示波器相连,,得峰值为2.1V下面为接三通端口上的数据和图片,下图为接长电缆(9.96m)开路,由示波器的游标读出,两个脉冲的时间间隔为70ns.由于电缆开路,为无穷,终端反射系数==1。计算电磁波在电缆中的传播速度v=s/

4、t=9.96(m)*2/70(ns)=2.8457*(10^8)(m/s);进一步可以计算相对介电常数=。第二个波(反射波)由于在电缆中的传输是有所损耗的,由于叠加了在源处的反射波,所以第一个反射波峰比发射波峰高。此时测得电压峰值为1.06V。电缆对信号的衰减的比率为下图为50欧负载的波形图,由于负载匹配,反射系数为0,没有反射波出现。接50欧姆负载时匹配,所以电缆的特性阻抗为50欧姆。下图为长电缆短路时的波形图。于电缆短路,为0,终端反射系数==-1.所以从第二个波开始,波形反向。由于电缆损耗,幅度逐级递减。如果脉

5、冲源发出的是幅度是3V,脉冲宽度是2μS的矩形脉冲,画出示波器可能测出的波形。电缆终端开路电缆终端匹配(50欧姆电阻)电缆终端短路1.实验总结该实验操作简单,能高效的加深我们对传输线的理解,通过对数据的处理计算,加深了对公式和概念的理解。2.改进建议示波器还不太稳定,读的数据不够稳定,对实验结果会产生一定影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