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荀子礼学产生及其本质

论荀子礼学产生及其本质

ID:28669421

大小:44.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2-12

论荀子礼学产生及其本质_第1页
论荀子礼学产生及其本质_第2页
论荀子礼学产生及其本质_第3页
论荀子礼学产生及其本质_第4页
论荀子礼学产生及其本质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荀子礼学产生及其本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序号:编码:第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书作品名称:论荀子礼学的产生及其本质学校全称: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申报者姓名(集体名称):韩国环类别:□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A类□科技发明制作B类.---论荀子礼学的产生及其本质礼是一切人类文化准则的集合,而这种准则同时也是永恒存在于大地宇宙之间的自然法则。---《先秦礼学》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早在我国远古时代,礼就存在于原始社会的风俗习惯之中。随着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存在于原始风俗习惯中的礼,经过统治者的加工改造,演变为成文的礼。,作为先

2、秦思想家的集大成者战国末期的荀子继承了孔子的礼学思想,建立了以礼为核心的政治伦理体系。(一)、礼的由来荀子所说的礼,其范围至为广大,上自人君治国之道,夏至个人立身处事之道,乃至饮食起居的细节,莫不为道所涵摄。礼不但是行为方面的准绳,且亦是思想言论方面的准绳,不但是处理社会现象的准绳,且亦是应付自然现象的准绳。故荀子所说的礼,包罗着言行的各种规范,可说是一切规范的总称。试分别引录荀子的言论,以见礼的涵摄之广。「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圣人化性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

3、。」「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也。」《荀子‧性恶篇》圣人化性起伪而生礼义,已明白指出礼义是圣人由化性起伪而生的。而且性本不知礼义。儒家人文思想的基本观念—.---仁,是由孔子对周文(礼制典宪)反省而悟得。孔子对周文通过其自觉的反省,而善言礼之价值与意义;孟子就孔子所言更进一步,转入人的心性,往礼的根源处立论;荀子则直契周公制礼与孔子从周一义,偏重礼的客观效用。依孔子,求得生活上的合理,是其它一切事务合理的基础。故孔子的人文思想,是通过周文向里收,确立内圣之本,这一内附的方向,为孟子所承继,此即孟子的心性论。孟子这一内转的偏向,只承袭了孔子建立人文思想的一半。荀子要纠

4、正此一主观的内偏,自觉地向外开,朝外王方向转,故特重具有客观意义和精神的「礼义之统」;礼义之统是由历史累积而成的,是儒家客观理想之所本。孟荀内转外转的两步发展综合起来,才足以完成儒家所担负的时代使命。论与颜渊篇: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都是向里收而后外现的主观义。孟子和齐宣王论王道,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和公孙丑论养气,要集义所生,而不是义袭而取之的。这也完全是由内转而后外发的。孟子的心性论是内转的结晶。内转的结果是认为解决一切问题,要从心性着手。荀子则大弹反调,重客观性,要向外转,由外转再内缩。孟子的

5、理路,已然从孔子立下根基;荀子的理路,却要自己开辟,所以从外转的「礼义之统」中再压缩出礼义的由来。亦即礼义非本于性而生自于人的起伪。(二)礼的范围和功效.---荀子心目中的礼,不仅涵盖着法度,举凡人类的思想言行的标准,名称容或有义,但均为礼之所从出。礼之所至,始有和谐与满足,正理与平治。礼的范围至广,功效至大。引录原文以明:「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修身篇:礼者,所以正身也。性恶篇:礼义生而制法度。」《荀子‧劝学篇》由上面引录的三则看,荀子心目中对个人的修身、生养,社会秩序的维系,国家的治乱强弱,无不有着密切的关系,产生极大的功效。而礼的功效所至,也就是礼的范围

6、所及。就个人而言,饮食衣服,居处动静,都要由礼,治气养心,亦要由礼,养生安乐所依靠的是礼,事君为父所需实行的亦是礼。由此可见,个人立身处事所应守的规范,荀子亦都要称礼。(三)礼的作用礼的对象是人,要分析礼的作用,必先对「人」有所了解。「人之生不能无群。」《富国篇》「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篇》「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声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荀子‧大略篇》综合以上荀子的观察,可以归纳为下列四点:人是营居生活的。人有辨的能力。人不同于其它动物,因为有义,所以最为可贵。

7、人有欲念,虽尧舜亦无法为之去除。.---以上四点,严格的说,能群的除了人以外,还有其它动物,如蚂蚁、蜜蜂,不过组织远不及人的群处来得严密。欲念亦不限于人类,饥而欲食是所有动物皆然的,不过人的欲念较多而且难于满足。故真正人的不同于动物的,是有义、辨的能力。故礼的作用亦仅能及于人而不能及于其它动物。亦即礼的所以对人能发生作用,端在人有义、辨的能力。「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荀子‧非相篇》人不能离群索居,因为人是社会动物。但群居而没有秩序必争,争必乱。这使人群居而不乱的秩序就是「分」。所以无分是乱源之一,要根绝此一乱源,就要有「分」,且因为人有义、辨的能力,所以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