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我与青年

钱理群我与青年

ID:28673881

大小:33.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2-12

钱理群我与青年_第1页
钱理群我与青年_第2页
钱理群我与青年_第3页
钱理群我与青年_第4页
钱理群我与青年_第5页
资源描述:

《钱理群我与青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钱理群我与青年“我始终如一坚持讲鲁迅,毫不动摇”       我和青年靠什么来连接?我和青年连接的纽带就是讲鲁迅。这几十年来,不管外界对鲁迅有怎么样的评价,不管有多少人总想把鲁迅赶出课堂,但我始终如一坚持讲鲁迅,毫不动摇。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有三点:       第一、我认为鲁迅是一个真的人,而青年人正需要这样真的成年人,尤其是在充斥着谎言、欺骗的社会。鲁迅之真,表现在两方面。第一鲁迅面对一切现实,他不怕说出事情的真相。他有足够的智慧,也有足够的勇气向我们揭示事情的真相,这非常难得。鲁迅之真还表现于他在青年面前是敞开自己的心扉的。他毫不犹豫地在

2、青年面前敞开自己的痛苦、自己的犹豫、自己的弱点,他和青年一起思考、一起追求,这是一个真正的真诚的成年人。这是我觉得鲁迅和青年相通的地方。       第二、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大师。鲁迅的语言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他是把中国汉语的表现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另一方面他有极大的个人性和极大的创造性。而这两方面都是青年人学习语言的一个最好的途径。我觉得年轻人从小时候就能留恋于鲁迅所创作的汉语家园中,那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第三、鲁迅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是另外一个存在,因此当一个人春风得意感觉良好的时候,你是不会接受鲁迅的。当你感到苦恼,感

3、到不满意了,你对你听到的各种各样的说法感到怀疑,对生命存在感觉不大对劲,想寻找新出路的时候,这是接触鲁迅的最佳时机。       很多青年朋友告诉我,他们在中学的时候,读了很多鲁迅的作品,当时并没有什么感觉,甚至有点厌烦鲁迅,但到了社会以后,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以后,他突然想起鲁迅,又回过头来认真读鲁迅。我觉得这样一个过程是非常真实的。       所以我坚信青年读鲁迅,我要做的角色从一开始就是做青年和鲁迅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北大学生接触鲁迅有几个过程,第一是1980年代,在启蒙主义的时代,那时候学生听我的课和我讲课都非常非常投入,

4、形成了一种气场,我和学生之间心心相印的气场,学生的认同度是非常高的。       到了1990年代发生变化。当时我在讲鲁迅的时候,旁边有一个教授公开宣布要质疑启蒙主义,要跟我唱对台戏。学生分成两大派,一派学生说我们不需要鲁迅,生命太沉重,何必那么沉重呢?我要追求轻松,因此要把鲁迅放在博物馆里,尊敬他,但绝不接近他,不需要他,拒绝他。另一部分学生说正因为他重,我们现在正缺少生命之重,因此需要鲁迅。两大派争执不休。       1997年北大百年校庆的时候,一部分北大学生提出口号“.---重新认识北大精神,重新寻找北大精神”,觉得1980年代末后北

5、大失了精神,这时候鲁迅又重新回来了。那一年我开了一门课“周氏兄弟研究”,那时候真是爆满。最后有人跟我说,北大各系最牛的学生都到你的课堂上来了,又仿佛回到1980年代。       2011年我上鲁迅的课的时候,叫做“天鹅的绝唱”,学生还是爆满,但和1980年代不同,分成三类:一类继续寻找生命资源,一类尊敬鲁迅但保持距离,一类是看热闹的。       最让我感动的是课程结束时有一名学生给我写了一封信。他说钱先生我们非常喜欢听你的课,原因是我们在你的课上看到了你呈现出另外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人还可以那样自由的言说,还可以那样把全身心放在自己的事业上

6、。我羡慕你这样的人生。       这句话有一个潜台词,大家听懂没有?我羡慕你的人生,但我不按你这样做。这在学生身上显示了生命的另一种方式,他不一定照着你做,所以我就成了北大一道独特的风景。我就明白了,我的地位就是另一种存在。       但我觉得是有价值的,一个学校有没有这种另外的风景?如果你年轻的时候只碰到一种风景,会很单调,如果你碰到了两种风景,你知道了,对你日后的生活和选择也有意义。       .---在北大退休以后,我到全国各地大学、中学、工厂甚至社会上到处讲鲁迅,和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身份的人讲鲁迅,讲得不亦乐乎。我相信鲁迅活

7、在当下的中国,不是过去式的存在而是现代式的存在;第二我相信读鲁迅是要读一辈子,因此不同年龄对鲁迅有不同的接近,不同的接近方式,不同的接近内容。因此我按不同的年龄,编了不同的鲁迅读本。“把理想换成两个层面的理想”       我出生于1939年,按现在流行的说法是30后。我非常自豪的是,我和以后的六代青年都有生命的交集。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一是40后和50后,一是60后和70后,一是80后和90后。我和六代青年的交往都不一样,半个世纪的交往有很多生生死死的故事。       我在1960年代大学毕业,经过一番曲折,最后被分配到贵州安顺卫校教语文

8、,那年我21岁。所以我的学生年龄和我差别不大,他们都属于40后。       大家可能知道,我是出生于一个上层社会的旧大家族。我在南京、北京等大城市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