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证型诊断实用标准

慢性肾炎证型诊断实用标准

ID:28702677

大小:3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13

慢性肾炎证型诊断实用标准_第1页
慢性肾炎证型诊断实用标准_第2页
慢性肾炎证型诊断实用标准_第3页
慢性肾炎证型诊断实用标准_第4页
资源描述:

《慢性肾炎证型诊断实用标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实用标准文案1.2慢性肾炎诊断标准1)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病情迁延,临床表现可轻可重,或时轻时重。随着病情发展,肾功能逐渐减退,后期可出现贫血、电解质紊乱、血尿素氮、血肌酐升高等情况。2)尿检查异常,常有长期持续性蛋白尿,尿蛋白定量常<3.5g/24h,血尿(相差显微镜多见多形态改变的红细胞),可有管型尿,不同程度的水肿、高血压等表现。3)病程中可因呼吸道感染等原因诱发急性发作,出现类似急性肾炎的表现。4)排除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后方可诊断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参考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提出的《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

2、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试行方案)》⑴。1.3研究方法1.3.1病例纳入标准以下一项为“否”者即不能纳入:1)符合慢性肾炎诊断标准;2)肾功能:血肌酐<442μmol/L;3)意识清楚,智力完整,能准确理解并对所提问题作出回答。1.3.2排除及剔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者予以排除调查;资料不全等影响诊断或统计者予以剔除。1.3.3调查内容调查表的设计依据中医少阳病的常见症状、六经病的主要症状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慢性肾炎症状分级量化表中所列症状,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设立“其他显著症状”及“舌、苔、脉象”空白项,供

3、辨证参考。在病人门诊或入院后进行问卷调查,主要采取现场询问及临床观察的调查方法,并如实记录。详见附件1。1.4中医辨证1.4.1少阳病诊断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主要参考第六版《伤寒论选读》(柯雪帆主编)及南京中医学院编著的《伤寒论教学参考资料》等资料,确定诊断条件如下:1)凡证见口苦、咽干、目眩者,诊为少阳病。伴有耳聋、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为少阳中风,伴有脉弦细、头痛发热者为少阳伤寒。可伴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症状。2)近1~2周内有外感病史,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四证中至少

4、一证,且舌脉等附加症状支持诊断者,可诊为少阳病。可见“心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等症状。1.4.2本证、标证辨证根据所收集的具体病例的症状体征,按传统中医辨证方法,主要参考“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试行方案)⑴”,其辨证分型的指导思想是“本虚为纲、标实为目”,“以本为主,标本结合”。辨证分型如下:本证1)肺肾气虚证:面色少华,面浮肢肿,倦怠乏力,易感冒,自汗,腰膝酸软,手足不温,尿频数清长或夜尿多。舌淡红,苔白,脉弱。2)脾肾气虚证:腰脊酸痛,

5、疲倦乏力,面浮肢肿,纳少或腹胀,少气懒言,尿频或夜尿多,大便溏。舌质淡红、有齿印,苔薄白,脉细。3)气阴两虚证:面色少华或面色晦暗,倦怠乏力,易感冒,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口干咽燥,午后潮热,下肢浮肿。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涩。4)肝肾阴虚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咽干舌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失眠多梦,目睛干涩或视物模糊,性功能低下或月经失调。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5)脾肾阳虚证: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尿少浮肿,甚则出现胸腹水,神疲乏力,腹胀纳差,大便稀溏,性功能低下或月经失调。舌淡胖、有齿印,苔白滑,脉沉细或

6、沉迟无力。标证凡具备下列任何1项者即可确定。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1)湿热①全身中度以上水肿或胸腹水;②皮肤疖肿、疮疡,咽红肿痛、扁桃体肿大;③脘闷纳呆,口干不思饮;④小便黄赤、灼热或涩痛不利;⑤腰困痛,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⑥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2)血瘀①面色黧黑或晦暗;②腰痛固定或呈刺痛:③肌肤甲错或肢体麻木;④舌色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⑤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含量升高;⑥血液流变学检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升高;⑦咽部暗红反复发作。3)湿浊①口干咽燥或肿痛;②脘闷纳呆、恶心呕吐:③面浮肢肿或身重困倦或精神萎

7、靡;④血尿素氮、肌酐升高;⑤小便涩痛、尿浊、尿黄;⑥舌淡或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沉滑数或脉濡数。另外,根据临床不符合上述5型本证的则纳入增设的“其他本证”一项。因上述辨证适用于慢性肾炎稳定期,而临床外感患者较多,且许多病例无明显标证,故增设“表证”、“胆热”、“其他标证(包括气滞、虚火等项)”及“无明显兼证”4项,以便统计。1.5质量控制制定标准操作指南,规范临床资料的采集过程。研究人员经过统一培训,统一记录方式与判断标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参考文献⑴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试行方

8、案)[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6):8-9.⑵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教学参考资料[M].第一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59,203.⑶李培生,刘渡舟.伤寒论讲义[M].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41.⑷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教学参考资料[M].第一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5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