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节课.doc

第九十七节课.doc

ID:28831887

大小:40.0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12-14

第九十七节课.doc_第1页
第九十七节课.doc_第2页
第九十七节课.doc_第3页
第九十七节课.doc_第4页
第九十七节课.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九十七节课.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九十七节课思考题374、你怎么理解大悲心是一切佛法的根本?明白这一点后,你有什么打算?375、无著菩萨面见弥勒菩萨的公案,说明了什么道理?对你有哪些启示?376、悲无量心具体应该怎样观修?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顶礼文殊智慧勇识!顶礼传承大恩上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大圆满前行》正在讲四无量心。四无量心,大家一定要修。没有修的话,就不能生起慈悲心;没有慈悲心,就没办法生起菩提心;没有菩提心,我们所修的一切,纵然法是大乘佛法,但融入我们相续后,也会被小

2、乘或人天乘所摄,得到的结果不可能是大乘。放眼整个世界,如今的修行人不少,但真正观察各自的发心,大多数人修行的目标,只是为了在暂时的人生中,得到平安快乐、和睦相处;去寺院烧香拜佛、参禅念佛,相当一部分人也是求自己快乐、来世往生,而将利益众生放在首位的,可以说寥寥无几。所以,大家有幸遇到菩提心的教法,一定要在相续中再再串习,同时祈祷上师三宝,依靠这种修法,遣除内心自私自利的一切黑暗。假如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盏明灯,就会不怕黑暗;个别人有明灯的话,众人也可以跟随他;但若所有的人都没有明灯,那么在黑夜的旷野中,就很难找到真实的方向了。◎大

3、悲心是一切佛法的根本昨天也讲了,大悲菩提心确实非常重要,没有它,修再高深的密法也意义不大。在藏地,作者批评了一些人的行为,其实在汉地也不例外。现在有些人修行完全是种形象,从调伏自心方面下功夫的,实在寥寥无几。好多人喜欢搞一些外在形式,举行隆重的仪式,表面上特别庄严,孰不知佛法并不是这些,利他心才是真正的佛法。从前,为了法王赤松德赞龙体安康而举行福寿法事,苯波教徒们大兴血肉供养。当时邬金第二佛莲花生大士、大智者布玛莫扎布玛莫扎:印度大圆满祖师,已成就虹身,在五台山永住。,以及大堪布菩提萨埵菩提萨埵:静命论师,《中观庄严论》的作者

4、。等诸位大译师,看到苯波教的彩盘彩盘:苯波教禳灾送祟时,作为牺牲物品的彩线花盘。,心里十分不悦,他们说:“一教不应有二师,一法不应有二规,苯波教旨不合法,并非共同寻常罪,若尔我等返故里。”所有的班智达都不谋而合、不约而同,国王祈请他们讲法也不传讲,宴请他们也不受用。要知道,杀害众生作血肉供养,并不是佛陀的教法。莲花生大士讲过:“如果没有大悲心,佛法的根就已经腐烂了。”一个教法中也不可能有两个本师,一个说要杀生,另一个说不能杀生。现在苯波教说自己是佛教,这样说我们也不排斥,但他们会不会皈依释迦牟尼佛?会不会皈依佛法,断除杀害一切

5、众生?会不会皈依佛陀追随者的僧众?外道和内道之间的界限,自古以来就是以皈依三宝来分,如果他们皈依三宝,说自己是佛教也无可厚非。如今有些人,自以为是佛菩萨的追随者,可是若将甚深的密宗仪轨,变成苯波教的吟诵而损害众生,显然就成了出卖佛教灵魂、亵渎三宝的败类。如此毁坏佛教的形象,结果只会将自他引入地狱。《君规教言论》说过:“今生君主之法律,来世异熟之果报,谁亦无法逃避故,若不相信请尝试。”《大智度论》亦云:“诸业无量力,不逐非造者,果报时节来,不亡亦不失。”所以,业力确实不可思议,你没有造,它不会跟着你,但如果造了,果报迟早会落到你

6、头上,中间不可能有丝毫损减。因此,大家应恒时提醒自己,身居卑位、穿着破衣,尽心尽力饶益一切众生。当然,作为修行人,身上不一定穿很多华服,但故意穿破衣也没有必要。有些人为了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是瑜伽士,平时不洗衣服、不梳头、不洗脸,非要装成像乞丐一样。其实,你的“我执”没破的话,衣服破了也没有用。不过,你也不要落入另一个极端——穿衣服特别讲究。现在城市里的人,一天换一件,一个礼拜买一件,今天像白色的蝴蝶,明天变成黑色的蝴蝶,换来换去、飞来飞去,这样也没有什么意义。南朝的《南齐书》中,有一个人叫江泌,他家境贫寒,但特别好学,白天替人

7、做工,晚上借着月光读书。他为人非常慈悲,衣服破烂到不能再穿时,唯恐衣内的虱子饿死,于是又将它们取出,放入新换的衣服里……世间人尚有如此悲心,我们大乘佛教徒就更要如此了。在没有生起这种悲心之前,大家必须要一直修,其他的修不成也不要紧。有些人总问:“您什么时候传密法啊?能不能把菩提心赶快讲完?好想求最高的大圆满,观明点、直指心性。您可不可以快快讲,我实在是等不及了!”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你若能先修好加行,把基础打稳固,再修大圆满就会易如反掌。但如果连大悲心等大乘理念都没有,修什么也不会有成就。所以,在没有生起悲心之前,每个人要专心

8、致志地精进修持。就像顶果钦哲仁波切,他的传记序言中,一位上师写到:“这位伟大的上师,人生四分之一都在闭关修行。”我看了之后,觉得非常惭愧。1990年,我在新德里见过他老人家,他有一颗不加改造的悲心,对每个众生特别特别慈悲。不说他前世如何,就算是即生中,四分之一的时间都在闭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