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doc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doc

ID:28839912

大小:33.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2-14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doc_第1页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doc_第2页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doc_第3页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doc_第4页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姓氏流与化寻根设计意图一、本属于探究性学习型。探究性学习较之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比较集中地体现在这种型之中。教师只是引导,不必给学生提供所谓的“标准答案”。探究并非要学生搞什么发明创造,而是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精神,敢于怀疑,勇于探索,富有创新精神。二、从化的角度切入,目的是引导学生对化现象进行思考。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化背景下。要想了解一个人,首先要了解他的化背景;要想研究一个民族,也必须研究这个民族的化。美国哈佛学者亨廷顿的《明的冲突

2、》一书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就是因为他从化的角度对世界七大明作了深入的化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语教师应该读一读这本书。教学建议一、让学生从语本中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题,然后从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究。如果本里没有合适的题,也可以从外选择。学生所选的题可以相同,也可以几个学生合做一个题。将确定的题告诉老师,并征求老师的意见。然后利用家庭藏书和学校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资。也可以请老师帮助解决资料问题。查找资料可以利用双休日的时间进行,资料尽可能丰富。然后对查找的资料进行分析,分出主次,找出那些能够生成题观点的资料。对资料进行分

3、门别类地整理,哪些直接引用,哪些间接引用,用在什么位置,要考虑妥当,合理安排。字数一般控制在2000以内。可以是小论,也可以是随笔,形式不拘一格。撰写时先列出“提纲”,搭好框架,然后再充实内容。论要有层次,观点要鲜明。语言尽可能流畅,既生动又平实。如有条,可以制作成电子稿。写作时间可以限定在两周内。将写完的稿在班内交流。优秀稿教师可以帮助推荐到杂志发表。二、这种探究型的很难通过一节两节解决问题,往往需要经过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具体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接触阶段。这个阶段要阅读,即《姓氏流与化寻根》,明白中所讲的内容,从中受到启发。然后选择

4、自己的题。2准备阶段。主要是准备论的写作。要查找有关资料,跑图书馆,上网,请教有关专家。然后形成论。3交流阶段。学生在堂上将自己的论展示出,可以小组内交流,然后选出代表班内交流。三、可能会出现学生抄袭现成资料的情况,教师对此不要简单否定。学生查阅资料,适当借鉴是可以的,即便借用了大量资料也是允许的。但是有一点,就是教师要问学生:哪一点是自己的见解?如果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就是难能可贵的。四、教学评价实行记分制。整个探究活动满分分,从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效果等方面打分。给每一个学生建立学习档案。有关资料一、参考题1从《故都的秋》看历代人

5、的悲秋情怀2“对联”历史小考3“名片”溯4说说古人的“稿费”“情人节”的历6说说扑克牌7中国古代人痘接种术探8姓氏流考9说说古人的成人仪式10古今发型趣谈二、天安门前说“华表”当你第一次到北京的时候,一定会到天安门前去游览一番,尽情欣赏那古老宫殿与现代化建筑交相辉映的壮丽风光。也许,你会对天安门前那一对汉白玉雕刻的华表产生兴趣吧。你看,它那挺拔笔直的柱身上雕刻着精美的蟠龙流云纹饰;柱的上部横插着一块云形长石片,一头大、一头小,远远望去,似柱身直插云间,给人以美的享受。它已经成为我们中华的标志。不是吗?那些用“中华”作为商品牌号的,哪一个

6、不是用华表作商标?深受人们喜爱的华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相传在原始社会的尧舜禹时代就出现了。最早,可能是人们用木桩作为标记。《尚书•禹贡》说“禹敷土,随刊木,奠高大川”;《史记•夏本纪》说是禹“行表木,定高大川”。这都是说禹带领众人砍伐树木,留下树干,作为测量川形势的标记;此外,那时人们在交通要道竖立木柱,作为识别道路的标志,因此叫它“华表木”或“桓表”。表者,标也,就是标示道路的木柱,相当于现在的指路标;另外,也让人们在木柱上刻写意见,因此又叫“诽谤木”。这在历史典籍中是有记载的。《淮南子•主术训

7、》:“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后汉书•杨震传》:“臣闻尧舜之时,谏鼓谤木,立之于朝。”诽谤这个词在古代是指议论是非,指责过失,即现代的提意见,并不是指造谣污蔑、恶意中伤。例如《汉书•贾传》就有“(秦)退诽谤之人,杀直谏之士,是以道谀偷合苟安”的话,“退诽谤之人”就是指的斥退提意见的人。所以“诽谤木”类似现在的“意见箱”。这在晚近的少数民族中也有实例。清入关前的努尔哈赤时期,就曾于天命五年(1620)六月“树二木于门外,有欲诉者,书而悬之木,览其颠末而按问焉”(蒋良骥《东华录》卷一),这当是“诽谤木”的遗风

8、。远古时代的诽谤木是个什么样子呢?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载:“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