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学习质量综合检测题(一)新人教版必修4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学习质量综合检测题(一)新人教版必修4

ID:29027551

大小:48.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2-16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学习质量综合检测题(一)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学习质量综合检测题(一)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学习质量综合检测题(一)新人教版必修4_第3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学习质量综合检测题(一)新人教版必修4_第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学习质量综合检测题(一)新人教版必修4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学习质量综合检测题(一)新人教版必修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学习质量综合检测题(一)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22题,共150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虚下”从元刊杂剧即开始使用,顾学颉、王学奇《元曲释词》解释说:虚下,元剧术语,意谓在这出戏里某演员暂时无戏退到左边入口处,旋即上来,表示他已离开刚才演出的现场,又到了另一场合,故不是真的下场,因称“虚下”。齐森华等主编的《中国曲学大辞“虚下”与杂剧、传奇表演形态的演进典》“虚下”条、蓝凡的《传统戏曲的“虚下”表演》

2、一文,也大同小异。从元刊杂剧到清初的传奇,“虚下”这一术语经过数百年的使用,不仅越来越普遍,而且越来越注意关目的合理性,它所提示的演出形态也越来越戏剧化了。只是,戏剧术语与演出形态之间毕竟不可能完全划等号。即便是再当行的舞台演出本,由于作家写作个性与书写习惯的不同,戏班演出情况的千差万别以及剧本刊刻时的遗漏或疏忽等原因,不少在当时应当使用“虚下”的地方,有的缺乏提示,有的用“闪下”或“暗下”等其他术语提示,还有的直接用“下”提示,或令粗心的读者以为演员真的下场了。明万历以后,“虚下”与剧情的密切结合使其本身成为关目的一部分,同时由于这一术语的普遍使用

3、,使其正在向一种表演程式过渡,或可称其为“准程式”或“亚程式”,其特征就是提示用语的不太固定和表演形态的不尽相同。然而,无论使用“虚下”还是“作出介”、“躲科”、“避介”等,它们所提示的舞台效果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戏剧性。从金、元至清初,中国戏曲缓慢地走过了从“曲本位”向“剧本位”的发展历程。金、元杂剧从讲唱诸宫调脱胎而来,一人主唱的“曲本位”体制决定了它必然尽可能避免演员尤其是主唱演员在同一套曲子中下场;为了给后上场的演员腾出表演空间,“虚下”的表演形态及其术语被创造出来。这时的“虚下”,只考虑场面调度而与情节无关。到明中叶之前,“虚下”的内涵有所扩大

4、,兼顾场面和情节的情况时有发生。而整体上从重场面向重情节倾斜的历史拐点发生在明代万历时期,最初运用于杂剧的这一术语也在传奇中被普遍使用并且反过来影响到杂剧。晚明以来,“虚下”及其相关词语所提示的舞台动作的普遍化,体现了舞台表演复杂化和程式化的统一。与此同时,自觉重视剧情关目的合理化、脚色行当的细化、人物形象类型化与性格化的统一、曲词的去典雅化等也势不可挡地蓬勃涌现,接着便出现了中国戏剧史上第一部成体系的戏剧理论著作《闲情偶寄》。作为世界戏剧的一部分,中国戏曲在没有外来文化影响的相对封闭的环境下,终于迈开了戏剧化的重要一步。而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剧本中的

5、“虚下”提示及其表演形态虽不是绝对标准,但却是评价传统戏曲戏剧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摘编自康保成《“虚下”与杂剧、传奇表演形态的演进》)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明万历以后在剧情有需要使用虚假下场的剧本经常使用“虚下”、“闪下”或“下”等术语来提示演员。B.“虚下”、“躲科”、“避介”等剧本提示用语虽然不太固定,但所提示的舞台效果往往具有较强的戏剧性。C.“虚下”是一元剧术语,从元刊杂剧开始使用到明中叶之前,其内涵一直以来都没有发生变化。D.“虚下”提示及其表演形态是评价中国戏曲从“曲本位”向“剧本位”发展这一戏剧化进

6、程的重要标志。【解析】 C项错误,原文第四段说“到明中叶之前,“虚下”的内涵有所扩大。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A.作家写作个性与书写习惯、戏班演出情况等因素是戏剧术语与演出形态之间不能划完全的等号的主要原因。B.“虚下”这一术语虽得到普遍使用却只能称为“准程式”是因为提示用语的不太固定和表演形态的不尽相同。C.“虚下”的表演形态及其术语是脱胎于讲唱诸宫调的金、元杂剧为了保证一人主唱的“曲本位”体制而创造的。D.从“曲本位”向“剧本位”缓慢发展的中国戏曲整体上由重场面向重情节倾斜的历史拐点发生在明万历年间。【解析】 D项错误

7、,原文第四段说“这时的‘虚下’,只考虑场面调度而与情节无关……而整体上从重场面向重情节倾斜的历史拐点发生在明代万历时期。”可见改变的是虚下而不是中国戏曲。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金、元杂剧为了给在同一套曲子中后上场的演员腾出表演空间不得不让负责主唱的演员暂时下场。B.“虚下”这一术语在戏剧中的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注意关目的合理性及所提示演出形态的戏剧化。C.戏剧理论著作《闲情偶寄》的问世标志着作为世界戏剧一部分的中国戏曲终于开始走向了戏剧化。D.不够注意剧情关目的合理化、曲词过于典雅以及其它多种因素影响着中国戏曲的戏

8、剧化进程。【解析】 A项错误,原文第一段说“虚下,……故不是真的下场,因称“虚下”可见不是真的下场。(二)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