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16(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16(人教版必修2)

ID:29097138

大小:350.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16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16(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16(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16(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16(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16(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16(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5.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人教版必修2)庖丁巧解牛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服装的变化服装是衣、食、住、行之首,它能最显著、最充分地表现人们的身份地位。封建制度的等级性首先在衣冠服饰方面有强烈的表现,一身衣衫从质料、色彩、款式、花纹无不被历代“礼制”所规范,赋以天道、伦理和身份地位的诸多含义,成为封建伦理政治的图解和符号,由此形成衣冠之治的规章和制度。官僚权贵、士农工商穿什么衣服都有明文规定,冒犯的被认为“僭礼逾制”,要受到法律制裁,因穿衣不当而获罪的史不绝书。古人的衣冠服饰不仅是防寒、实

2、用、审美的消费品,也是等级序列、伦理政治的物化形态。近代以来,我国的服饰受西方影响,变化很大。第一批穿西装的是广州、上海的买办,继而是留学美国的幼童经过与学监的斗争,开始穿西服,同时,还剪掉了辫子,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20世纪初,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更多的青年学生抛弃传统的长袍马褂,剪辫易服。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的中山装开始成为新派人士穿着的首选。伴随着我国国门被打开,外国的纺织品大量涌入,洋布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洋衣洋袜逐渐流行。2.饮食的变化中国的传统饮食十分丰富,饮食结构南北分

3、明。随着近代的开埠通商,在一些通商口岸和部分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等,特别是在一些沿海城市,吃西餐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牛奶、汽水、啤酒、咖啡、面包等食品,开始在中国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也随之发生了变化。3.住宅的变化在近代,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依然是我国人民住房的主流,但在沿海城市里,随着西方侨民的日益增多,西式住宅也不断增加。一些巨商富贾和大官僚,也开始效仿盖起了洋房以炫耀他们的财势资本。同时,也为我国的建筑业增添了新的内容。4.风俗习惯的变化清军入关以后,

4、强迫所有的男子都要留辫子,并为此杀了不少不愿留辫子的人。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提出“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和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投身革命的人士奋起剪断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政权的决心,使剪辫子带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令,宣布“有不遵者,以违法论”。但是,在农村,女子缠足仍然没有停止,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彻底废除了这种陋习。在大城市,由于妇女地位的逐渐提高,特别是走向社会的女青年,改变了传统的婚姻习俗,倡导婚姻自由,婚礼仪式也改为简约文明。随

5、着社会的发展,社交礼仪也发生了变化,等级界限鲜明的跪拜礼逐渐被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尊卑贵贱森严的“老爷”“大人”等称呼也被“先生”“同志”取代。辛亥革命以后,历法改为世界通用的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难点剖析近代社会生活出现变化的原因(1)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入侵,打破了传统的闭关锁国状态,使我国被动地接受了近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的殖民侵略,在给我国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习惯。(2)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影响着先进的

6、中国人。先有资产阶级维新派,后有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传播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同时,也在积极宣传新的生活方式,号召人们移风易俗,使我国近代的风俗习惯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与世界潮流接轨。二、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1.1953年的统购统销政策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城镇人口急剧增加,对粮食的需求也随之大幅度增加,一些投机商乘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使粮食的购销矛盾尖锐。为此,国家开始实行统购统销的粮食政策。后来,又对食用油、棉花、棉布等实行统购统销,稳定了物价,保障了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但由于

7、生产力水平低,大多数中国人特别是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没有解决。统购统销,是我国政府在建国以后陆续实行的对粮食、棉花、油料等有计划的统一收购和统一供应的一项政策。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国家就对粮食、棉花、棉布、油料等重要农产品做到了有计划的统一收购和供应;有效地保障了城乡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保障了广大人民基本生活资料的需要,消除了私人资本主义经营的无政府状态和贱买贵卖、囤积居奇等投机行为,也有利于保持物价的稳定及促进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改革开放以后的新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

8、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民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逐步向小康社会、向现代化迈进。(1)从吃饱向吃好的变化到1987年,我国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在此基础上,政府发动了“菜篮子工程”,在农村调整种植结构,在城乡结合部及城市近郊发展蔬菜种植。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膳食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餐桌。各地的餐饮业飞速发展,成为第三产业中的生力军。国外的快餐店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肯德基、麦当劳等品牌已深入到寻常百姓家。(2)从单调到时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