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学习总结学案 岳麓版必修1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学习总结学案 岳麓版必修1

ID:29100313

大小:26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16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学习总结学案 岳麓版必修1_第1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学习总结学案 岳麓版必修1_第2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学习总结学案 岳麓版必修1_第3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学习总结学案 岳麓版必修1_第4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学习总结学案 岳麓版必修1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学习总结学案 岳麓版必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学习总结学案岳麓版必修1一、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1.演变朝代中央地方官吏制度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朝任用尚书令、侍中(中朝)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察举制魏晋三省体制九品中正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后期形成藩镇割据科举制宋朝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元朝中书省行省制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废行省,设三司科举制清朝设军机处科举制2.特点(1)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2)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3)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官

2、吏制度的演变。总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二、历代统治者为防止地方割据、加强地方管理采取的措施1.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北宋削弱或剥夺节度使的实权,派文臣做知州,又设立通判监督知州;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相互牵制。2.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如:秦朝实行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3.实行监察制度。如:西汉时设刺史;北宋设通判,监督知州。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如:秦朝郡守、县令直接由皇帝任免;北宋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5.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汉武帝的“推恩令”“酎金夺爵”。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对于

3、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对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2.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同时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还导致了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的盛行。3.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最终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为近代的民族危机埋下了隐患。例题 (2014·新课标全国Ⅱ卷)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解题规范]初步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深度分析本题考查周代的分封制,涉及西周的历史地理知识。解答的关键是判断出“雅言”乃周代的官方语言,应源于周人的统治中心区域。逐项分析:选项具体分析结论A河南并非周人的统治中心区域,与题意不符。排除B河北并非周人的统治中心区域,与题意不符。排除C周代实行的分封制是在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封邦建国,受封的诸侯国在政治上服从周王室,由题干可知,诸侯国在文化上,如礼仪和语言方面,也与中央政府保持一致。“雅言”是周王室使用的语言,西周的统治中心镐京在今陕西省境内,故选C。正确D山东并非周人的统治中心区域,与题意不符。排除答案 C[变

5、式训练]1.(2014·海南高考)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答案 C解析 科举考试并不是当时唯一的选官途径,官员特权只是受到限制而不是否定,故A项错误;科举制是扩大官吏来源,对君主集权效果不明显,故B项错误;材料中“分科考试、差额录取”说明科举制注重才学,故C项正确;重视思想品德是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故D项错误。2.(2014·广东高考)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

6、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A.秦朝御史大夫B.汉朝丞相C.唐朝六部尚书D.明朝内阁大学士答案 D解析 题干中“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说明一定不是法定的官职,故应该是D。3.(2013·山东高考)右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  )A.中书省B.内阁C.军机处D.礼部答案 C解析 A项明显错误,明朝已裁撤中书省;B项错误,清朝内阁只是处理日常事务;C项正确,清朝军机处按照皇帝意旨拟写诏令;D项错误,礼部负责祭祀等礼仪性事务。 [题型解读]概念型选择题指对历史基本概念进行阐释的选择题。主要考

7、查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要求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属性进行准确把握,题干中常见的提示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最准确的理解是”等。这类题的命题多数会在备选项的表述上采用混淆手法,或偷梁换柱,或以偏概全,或以末代本、因果倒置等。这类题目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题干概念类,即题干提供一个概念,选项提供与概念相关的四个阐释,要求从中找出一个最符合题干概念的阐释;二是选项概念类,即题干提供某种现象的阐释,选项提供四个概念,要求从中找出符合题干阐释的概念;三是隐形概念类,即题干和选项均不出现概念

8、,但解题时需要运用历史概念。[解答技巧]解答此类选择题多运用以下方法:(1)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据历史概念的时间和空间,联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