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doc

读论语——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doc

ID:29111623

大小:3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16

读论语——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doc_第1页
读论语——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doc_第2页
读论语——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doc_第3页
读论语——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doc_第4页
读论语——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读论语——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除了从小学就开始诵读的“学而”篇外,《论语》中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语句便是关于“孔颜乐处”的描述。年幼的时候,除了感觉孔子所处环境实在恶劣和留下一个“孔颜为什么会快乐”的疑问外,读不出更深的含义。上大学之后,重新拾起这些篇章,才突然间发现“哦~,原来是这样子”,也发现了包含在字里行间的、需要用人生阅历去读的大智慧。一、孔颜一体孔子“述而不作”,对被后世奉为经典“六经”也只是进行了编辑整理,所以无法从著作中直接窥探孔子的思想。幸而有《论语》传世,记录了孔子及弟子言行,成

2、为研究孔子唯一可靠的依据。为了能够对圣人思想有更全面的理解,我觉得有必要借助颜回的帮助。孔子有弟子3000,其中72贤人。《论语》对他们的言行多有描述,“先进篇”中亦有一章专门讲到孔子对几位门徒的评价:德行: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在这段话中,孔子把“德行”排在第一位,而颜回又是“有德之人”中的首位,表现出了孔子对颜回德行的极大肯定。颜回亦是《论语》中记载的、受到孔子赞扬最多的一位学生。所以不难看出,颜回的言行是最合夫子之意的,也必然是与夫子言行最

3、为接近的,就像颜回自己说的“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趋亦趋也,夫子辩亦辩也;夫子驰亦驰也,夫子言道,回亦言道也”。单从《论语》的记载来看,颜回与孔子的共通之处可以归纳为:好学和安贫乐道。鲁哀公和季康子都问过孔子同一个问题,“在您众多的学生中,有谁好学呢”,两次的回答都是“有颜回者好学”,而且仅仅提到颜回一人。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3000门徒中只有颜回可以称得上“好学”吧。对于自己,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是德行高深的圣人,没有自以为“忠信”无人能及,但却自信地说,

4、自己是最好学的那一个,可见孔子对“好学”的孜孜追求和赞美之意。孔子还说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里的“发愤”自然是用功学习的意思,而“乐以忘忧”则又引出了孔颜的另一个共通之处——安贫乐道。从“一箪食,一瓢饮”到“饭疏食饮水”5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颜回与孔子的生活境遇如此相似,而在这种所谓“陋巷”之中,二人的心态又是那么得相同——颜回“不改其乐”,孔子“乐亦在其中”。这一切都正如康有为所说:“孔门多弟子,而孔子所心心相印者惟颜子一人。”颜回与孔子在品质上相似,在追求上一致,从而我们

5、可以得出“孔颜一体”的结论,亦可认为“颜子之乐”和“孔子之乐”境界是相互交融的,可以一并讨论。二、乐从何来我觉得,现代的年轻人一般是不太能够想得通,在“陋巷”,乐从何来的。或许这是因为我们生活条件的优越,不曾有过“饭疏食饮水”的经历。但其实,对此古人也有很多不解,才使得“孔颜乐处”成为一个古老而常新的命题。冯友兰先生认为,“其实苦就是苦,怎么能以之为乐呢”,我是很赞同的。然而孔颜之乐是真实存在的,在《论语》一书中,“乐”字数见便是很好的证明。既然我们承认孔颜在简陋的生活环境中依然有“乐”可言,那么就会自然

6、而然的想到,“孔颜乐事”必然不是来自外部环境。因为孔子说“贫与贱,是人之恶”,虽然后一句有关于“以其道得之”的补充,但还是说明贫贱亦是孔子之恶,孔子并没有无条件的否定利、欲,无条件的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也就是说,“乐”并非来自贫贱,只是这种乐处在贫贱中更能得到体现。这与道家认为的“孔颜之乐”乃自然大化之乐的退守避世之说完全不同。贫贱亦乐的状态定是来自内心、精神层面某种满足与享受。最早把“孔颜乐处”当作一种精神境界来追求的是宋代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他认为“天地间有至贵至富可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

7、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我的理解是,天地间有比富贵更重要的东西,用这种东西充斥内心,便不会考虑生活琐事了,内心自然就会安宁,没有不满足的地方,在这种状态下,生活的富贵贫贱都是一样的。这里强调“心泰”、“无不足”是“乐”的前提,而如何实现这个前提,则是要理解到什么是“比富贵更重要的东西”。分析到这里,大多说人应该还是可以赞同的——世界上有比富贵更重要的东西,只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答案,但我觉得也不外乎“亲情”、“爱情”甚至是“事业”、“名声”等,而这些东西可以

8、说还是没有到达人心灵的最深处。以周敦颐先生的标准来验证,以这些东西充斥内心,并不能实现“心泰”、“无不足”5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这个前提,因为它们是可以用“得失”、“多寡”来衡量的,所以就做不到“富贵贫贱处之一也”。所以说,“孔颜之乐,乐从何来”,乐来自内心的“足”;以何足之,所乐为何,孔颜自有答案。三、学习之乐孔颜所“乐”,必体现在其所“好”之中。在“孔颜一体”中分析得到孔颜之共同所好,则为“学”也。说到这里,真的就有很多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