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科学方法十用.doc

高考中科学方法十用.doc

ID:29140967

大小:72.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16

高考中科学方法十用.doc_第1页
高考中科学方法十用.doc_第2页
高考中科学方法十用.doc_第3页
高考中科学方法十用.doc_第4页
高考中科学方法十用.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中科学方法十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考中科学方法十用 2001年高考较之2000年,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的素质和能力。而方法恰恰是连续知识和能力的桥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体现能力的过程,且能采用科学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亦是科学素质的外显。笔者在研究2001年高考上海卷和全国卷的命题走向时,觉得试卷在强调立意能力的同时也兼顾了对科学方法应用的考查。  1 守恒法  所谓“守恒法”即利用某物理量在变化过程中总量保持不变的守恒关系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1.1能量守恒  如全国卷第7题 带电粒子射入电场后,动能和电势能的总和守恒。

2、从K到L,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动能减小;从L到W,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动能增加。  如全国卷第9题 摆球运动时,机械能守恒,故“摆球在左右两侧上升的最大高度一样”。  如全国卷第19题 “和平号”空间站坠落过程,机械能和内能的总和守恒,即有Mgh+Mυ2=E’=μ(M-m)+mυ2+cm△T  如上海卷等8题 底部装有弹簧的升降机在空中自由降落时,忽略空气阻力,机械能守恒。若不记初速度,则近似有0+mgh=0=kx2。  如上海卷第11题 粒子从进入电场到飞出极板时电势能的变化量应等于动能增量,即

3、q△U=mυ-0,因为机械能和电势能的总和守恒。  如上海卷第23题 滑块滑下时,机械能守恒,故 mgh=mυ2  1.2动量守恒  全国卷第17题 由小船(质量M)、两个小孩(质量各为m)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不受外力,动量守恒,故有  (M+m+m)V=mυ-mυ+Mu  1.3质量守恒  全国卷第1题 原子核反映前后质量数守恒。  全国卷第21题 啤酒上方的CO2质量和溶入啤酒的CO2质量之和守恒。  1.4体积守恒  全国卷第22题 夹层环柱内水减少的体积等于管内水柱增加的体积,这个关系是解此题极其关键

4、的一步。  1.5电荷数守恒  全国卷第1题 原子核反应前后电荷数守恒。  2 模型法  所谓“模型法”就是以研究模型来提示原型的特征和本质的科学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对原型进行简化和纯化,再现原型的本质特征。  如全国卷第16题 当R1远大于R2时,可以将干路电流视为一个恒流模型。  如上海卷第8题 将底部装有若干个弹簧的升降机简化为一个弹簧振子模型。  如上海卷第13题将超声波被发射和接受的原型转化为一个往返匀速直线运动模型。  如上海卷第19题 将计算太阳辐射给水面的蒸发耗能原型转化成一个两次效率模型;另外

5、还需把球壳体积V=π(R+h)3-πR3原型转化成一个圆柱体积模型(4πR2h)计算。  如上海卷第20题 将分l2剪断后的l1细线视为刚体模型处理。  如上海卷第21题 需仔细审阅题意,先后建立等温、等压、等容模型。  3 等效法  所谓“等效法”指从事物间的等同效果出发通过联想把陌生的、困难的、复杂的、用常规手段不易解决的问题转化为一个较为熟悉或简单的问题的方法。  如全国卷第10题 将Q点质元的振动等效为P点质元在0.30s即T前的振动。  如全国卷第12题 将f-G等效为一个力,再把四力平衡转化为三力

6、共点平衡。  如全国卷第22题 将求夹层环柱内水下降重力势能减小和管内水柱上升重力势能增大的非单调性组合重力势能增量的复杂问题,等效为求一次性把h2高的球环水提升高重力势能的增量。  4 虚拟法  所谓“虚拟法”就是针对题意合理地假设一些简单的物理条件、物理状态、物理过程等,然后根据物理学规律进行分析、讨论和计算的方法。  如上海卷第8题 将实际的运动虚拟为前阶段只受重力作用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后阶段的只受弹力作用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如上海卷第21题 虚拟活塞刚好紧贴容器右壁,算出这时的温度即得“临界温度点”

7、。  5 整体法  所谓“整体法”即把相互联系的问题或相互联系的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方法。  如全国卷第17题 当后一个小孩跳入水中,仍把他和船及先跳入水中的小孩视为一个整体,相对两个小孩都在船上的初态,可方便地列出动量守恒式(M+m+m)V0=mυ-mυ+Mu,求出u,而无需列两个动量守恒式。  6 正交分解法  所谓“正交分解法”即将矢量沿正交的两坐标方向分解的方法。  如全国卷第12题 把压力F、墙的弹力N、重力G、磨擦力f分别沿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分解,再由坚直方向的合力为零列出f-G-Fsinθ

8、=0,即可解出f。  如上海卷第20题 剪断线瞬间,速度为零,法向加速度为零,仅有切向加速度。可以沿法向(沿绳)和切向两正交方向建立坐标,切向力为mgsinθ,而mgsinθ=ma切=ma,故a=gsinθ≠gtanθ。  7 图象法  所谓“图象法”即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物理图象解题的方法。  如全国卷第10题①先作t=0时刻的波动图象,由于波动图象是正弦数图象,所以根据已知波的传播方向(向x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