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主要理论

心理学主要理论

ID:29220420

大小:125.00 KB

页数:32页

时间:2018-12-17

心理学主要理论_第1页
心理学主要理论_第2页
心理学主要理论_第3页
心理学主要理论_第4页
心理学主要理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心理学主要理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实用标准文案普通心理学主要理论脑功能学说一、定位说颅相说:心理功能与颅骨的形状相联系→相面失语症:布洛卡;威尔尼克布洛卡病人:右侧身体瘫痪,只能说“tan”,而智力其它方面正常,死后尸体检验的结果是左侧的额叶受到损伤。威尔尼克病人:说话流畅,但所说的话没有意义;病人有听觉,但不理解别人的话语。脑损伤发生在颞叶。二、整体说佛罗伦斯:局部损毁法用鸡和鸽子做实验,采用局部毁损法,切除动物脑的一部分,然后观察其行为表现。在切除小块皮层后,动物开始少运动,不吃不喝,但能逐渐恢复正常。→他认为,不存在皮层功能的定位,功能的丧失与皮层切除的大小有关

2、,而与特定的部位无关。拉什利: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原理采用脑损技术用白鼠进行了一系列走迷宫的实验。结果发现,在大脑损伤之后,动物习惯形成出现很大障碍,这种障碍与脑损伤的部位无关,而与损伤的大小有密切关系。均势原理: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总体活动原理:大脑是以总体发生作用的,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大小成正比,而与受损伤的部位无关。三、机能系统学说鲁利亚:脑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实验表明,脑的一定部位的损伤,往往不是导致某一孤立的心理机能的丧失,而是引起某种综合症,即引起一系列过程的障碍。而且在某些部

3、位损伤之后,借助机能改造的方法,可以使一些比较复杂的心理机能得到恢复。(如阅读障碍;书写障碍。)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确实会受到影响。从这个意义上看,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一种动态的和系统的机能定位。包括:动力系统、信息加工系统和行为调节系统感觉编码内涵:刺激包含的物理能量或化学能量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的过程称为感觉编码。理论:神经特殊能量说(缪勒)观点: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的能量,它们在性质上是相互区别的。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

4、外的感觉。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感觉不决定于刺激的性质,而决定于感觉神经的性质。评价:①承认感官的分化,承认人脑对神经自身状态的感受是正确的;②否定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否认人的感觉依赖于外物的性质,是错误的。色觉理论:三色说:(托马斯.杨)人的视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红、绿、蓝)。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的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评价:得到一些实验的支持,但不能解释红绿色盲的现象。对立过程理论:(黑林,四色学说)视网膜存在三种不同功能的

5、锥体细胞,分别感受黑—白亮度、红—绿两色和黄—蓝两色。每种锥体细胞感受的两种色光刺激,在光波长度上各不相同。因此当每种锥体细胞在感受色光刺激时,即产生两种颜色的互补作用。许多实验结果支持了该理论,并可解释红绿色盲。听觉的基本现象音调:主要由声音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频率理论:(电话理论)人物:物理学家罗.费尔,1886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观点: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连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的次数较少,因而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少。反之镫骨和

6、基底膜都发生较快的振动。评价: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的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共鸣理论:(位置理论)人物:赫尔姆霍茨观点: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象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基底膜的振动引起听觉细胞的兴奋,因而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评价: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行波理论:人物:冯.贝克西观点: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

7、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评价:行波理论正确描述了500Hz以上的声音引起的基底膜的运动,但难以解释500Hz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神经齐射理论:人物:韦弗尔观点:当声音低于400Hz以下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其作出反应时,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从而可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睡眠(梦)精神分析:梦是潜意识过程的呈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或者说,梦是

8、被压抑的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它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霍布森:(心理学的观点)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认知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将个体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