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师结合“两纲”教育教学经验材料

学校教师结合“两纲”教育教学经验材料

ID:29257586

大小:17.77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18

学校教师结合“两纲”教育教学经验材料_第1页
学校教师结合“两纲”教育教学经验材料_第2页
学校教师结合“两纲”教育教学经验材料_第3页
学校教师结合“两纲”教育教学经验材料_第4页
资源描述:

《学校教师结合“两纲”教育教学经验材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通过查阅资料、实地查看、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全县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实地调研督查,有效督促了驻村帮扶工作队到岗履职尽责。学校教师结合“两纲”教育教学经验材料  大部分人认为在文科教育教学中,两纲教育容易渗透吸收,而在理科教学中却很难体现出来,但是结合我个人的工作经验来说,我认为经过专家指导、理论学习、查阅资料和初步尝试,还是会有很多内容能结合“两纲”教育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主要是研究数学知识规律、教授数学知识和解数学题,对问题进行探究、分析和归纳总结,并在此过程中,运用哲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有

2、时还会涉及数学史中的一些内容,也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由于个人的阅历、知识结构有限,“两纲”教育的责任意识不强,想起什么就“信口开河”讲什么,没有计划,备课时也不会想那么多,教育的层次不是很高,对学生的教育也多半是顺便而已,教育的内容也不是很完整。我个人经过学习思考认为“两纲”教育进数学课堂大致有以下两种模式:  第一种,我们以数学课本中的某些特定内容、知识为载体,使学生能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世界;通过古今中国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数学问题的发生过程和解

3、决过程的教学,培养和锻炼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维品质、踏实的学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案例一:拓展课:研究“杨辉三角形”实地察看帮扶村基础设施改善、富民产业发展、村容村貌变化、社会事业发展和贫困户生活条件改善、精神面貌变化等方面取得的成效。通过查阅资料、实地查看、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全县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实地调研督查,有效督促了驻村帮扶工作队到岗履职尽责。  以有关“杨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点为载体,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探究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最终“升华”为民族精神的教育。 

4、 【教学目标】  1.探索两项式展开各项系数的规律,形成知识网络;  2.通过探究杨辉三角,增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培养创新能力;  3.了解我国古今数学的伟大成就,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1.复习乘法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2.探索两项式展开各项系数的规律  ▲设计意图  二项式(a+b)n展开式的二项式系数,当n依次取1,2,3…时,列出的一张表,叫做二项式系数表,因它形如三角形,南宋的杨辉对其有过深入研究,所以我们又称它为杨辉三角.  3.介绍杨辉——古代数学家的杰出代表  

5、杨辉,杭州钱塘人。中国南宋末年数学家,数学教育家。著作甚多,他编著的数学书共五种二十一卷,朝鲜、日本等国均有译本出版,流传世界。实地察看帮扶村基础设施改善、富民产业发展、村容村貌变化、社会事业发展和贫困户生活条件改善、精神面貌变化等方面取得的成效。通过查阅资料、实地查看、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全县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实地调研督查,有效督促了驻村帮扶工作队到岗履职尽责。  1261年,“杨辉三角”出现在杨辉编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此书还说明表内除“一”以外的每一个数都等于它肩上两个数的和.杨辉指出这个

6、方法出于《释锁》算书,且我国北宋数学家贾宪(约公元11世纪)已经用过它,这表明我国发现这个表不晚于11世纪。  杨辉是我国宋朝著名的数学家,他为世人展示了一个优美的图形即“杨辉三角形”。“杨辉三角形”很美,它拥有简洁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数学规律。“美是真理的光辉”,要透过“数学美”去寻找真理!通过数学史的介绍,使学生在对古代数学家钦佩的同时,产生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民族精神教育的目的。  【课后延伸】  “杨辉三角”中数字的其他规律和其他发明者。在欧洲,这个表被认为是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首先发现的(blai

7、sepascal,1623年~1662年),他们把这个表叫做帕斯卡三角.这就是说,杨辉三角的发现要比欧洲早5左右,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是非常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实地察看帮扶村基础设施改善、富民产业发展、村容村貌变化、社会事业发展和贫困户生活条件改善、精神面貌变化等方面取得的成效。通过查阅资料、实地查看、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全县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实地调研督查,有效督促了驻村帮扶工作队到岗履职尽责。  第二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在学习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的过程中形成一种素养,目的是把学科教学

8、中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迁移到处理一般的社会问题中。不仅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信心和毅力、科学态度、创新精神以及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而且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感知与概括能力、处理能力的理智与自律能力、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不畏艰辛的刻苦精神与顽强意志、乐观向上的生活情趣与和谐意识、遵守纪律的法治意识、民主与合作精神,由此内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即隐性渗透“两纲”教育。  通过例题的分析、计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