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 题西林壁 3教案 长春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 题西林壁 3教案 长春版

ID:29262266

大小:4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18

五年级语文下册 题西林壁 3教案 长春版_第1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题西林壁 3教案 长春版_第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题西林壁 3教案 长春版_第3页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下册 题西林壁 3教案 长春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5-1题西林壁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2.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二、基础知识缘:左右结构,第四笔是竖折。三、教材分析1.教材特点: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2.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3.教学突破点:用简笔画来理解诗行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诗中哲理。四、教法设计(一)导入:齐背《望庐山瀑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

2、一首和它有关的古诗,齐读课题。《题西林壁》作者苏轼。大家对苏轼了解吗?(二)学习古诗:1.知诗人,解诗题(1)请大家再来读一读题目,看看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2)师解释题目的意思。(3)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大家自己来读一读。(4)画节奏,朗读。2.抓字眼,明大意(1)看看我们跟着苏轼游览庐山时都看到了些什么?自己再来读读,边读边想古诗的意思,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一下。(2)读第一行,解释一下。(3)画连绵起伏的群山,高耸入云的山峰。画简笔画朗读(节奏、慢、气势,真有气势,我仿佛看到那直插云霄的高峰。)。庐山不仅横看侧看不同,接下来诗人

3、又有发现。(4)第二行谁来读一读,并解释一下。诗人观察庐山的位置变了,看到的是各不相同的景色。(5)指导朗读。(6)这两句写的是诗人看到的景色(所见)。为什么看到的庐山千姿百态?古诗的最后两行给了我们答案。指读,再读。3.想意境,悟诗情(1)谁来说说后两行的意思,用你自己的话说说。(2)生读全诗,谈体会。诗人为什么说看不清庐山真面目呢?结合这首诗说说。(3)看山如此,看事和看人也一样。所以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师问: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最后让我们带着感情,带着对诗句的理解,齐读全诗。五、板书设计        题西

4、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察效果不同。六、资料索引与精华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

5、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