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 2.1函数(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必修

高一数学 2.1函数(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必修

ID:29291817

大小:4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18

高一数学 2.1函数(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必修_第1页
高一数学 2.1函数(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必修_第2页
高一数学 2.1函数(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必修_第3页
高一数学 2.1函数(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必修_第4页
高一数学 2.1函数(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必修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一数学 2.1函数(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必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章函数一函数§2.1函数●课时安排2课时从容说课函数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高中对函数内容的学习是初中函数知识的深化和延伸,本节中,在学习集合的基础上,用集合对应的语言对函数重新加以定义,从根本上揭示了函数的本质:由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三要素构成的整体,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初中变量观点F定义的限制和重新认识函数的必要性。本节通过训练求不同函数的定义域,使学生认识到函数的定义域的重要性,通过对抽象符号f(x)[即x在法则f下对应f(x)]的理解和使用,使学生认识到符号f(x)本身就是三要素构

2、成的整体,通过判断两个函数是否相同,进一步体现三要素整体的作用,本节中映射的学习,是对函数的推广,也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函数的定义。第一课时●课题§2.1.1函数(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函数的概念.2.区间、无穷大的概念、记号.3.函数的定义域.(二)能力训练要求1.使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明确决定函数的三个要素.2.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区间”“无穷大”等记号.3.使学生学会求某些函数的定义域.(三)德育渗透目标使学生理解静与动的辩证关系.●教学重点1.函数的概念.2.函数定义域的求

3、法.●教学难点函数概念的理解.●教学方法讲授法.概念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学生刚接触一种新的概念,教师给学生讲清楚,并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变得更为重要,要在学生的思想上,知识结构中打上深刻的烙印,否则后面的学习将会产生困难.●教具准备幻灯片四张第一张:课本P46问题一、问题二(记作§2.1.1A)第二张:课本P46图2—1(记作§2.1.1B)第三张:课本P48上方的表格(记作§2.1.1C)第四张:本课时教案后面的预习内容及提纲(记作§2.1.1D)●教学过程Ⅰ.课题导入[师]在

4、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它是怎样表述的?(几位学生试着表述,之后,教师将学生的回答梳理,再表述或者启示学生将表述补充完整再条理表述).设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惟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y是x的函数,x叫做自变量.[师]我们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并且具体研究了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请同学们思考下面两个问题:(打出幻灯片§2.1.1A)问题一:y=1(x∈R)是函数吗?问题二:y=x与y=是同一个函数吗?(学生思考,很难

5、回答)[师]显然,仅用上述函数概念很难回答这些问题,因此,需要从新的高度来认识函数概念(板书课题).Ⅱ.讲授新课[师]下面我们先看两个非空集合A、B的元素之间的一些对应关系的例子.(打出幻灯片§2.1.1B)为简明起见,这里的A、B都是有限集合.在图2—1(1)中,对应关系是“乘2”,即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数n,集合B中都有一个数2n和它对应.在图2—1(2)中,对应关系是“求平方”,即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数m,集合B中都有一个平方数m2和它对应.在图2—1(3)中,对应关系是“求倒数”,即对于集合A

6、中的每一个数x,集合B中都有一个数和它对应.请同学们观察图2—1中的3个对应,它们分别是怎样形式的对应呢?[生]一对一、二对一、一对一.[师]这3个对应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生甲]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按照某种对应关系.集合B中都有惟一的数和它对应.[师]生甲回答的很好,不但找到了3个对应的共同特点,还特别强调了对应关系,事实上,一个集合中的数与另一集合中的数的对应是按照一定的关系对应的.这是不能忽略的.实际上,函数就是从自变量x的集合到函数值y的集合的一种对应关系.现在我们把函数的概念进一步叙述

7、如下:(板书)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惟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或f(x)]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y

8、y=f(x),x∈A}叫函数的值域.一次函数f(x)=ax+b(a≠0)的定义域是R,值域也是R.对于R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R中都有一个数f(x)=ax+b(a≠0)和它对应.反比

9、例函数f(x)=(k≠0)的定义域是A={x

10、x≠0},值域是B={f(x)

11、f(x)≠0},对于A中的任意一个实数x,在B中都有一个实数f(x)=(k≠0)和它对应.二次函数f(x)=ax2+bx+c(a≠0)的定义域是R,值域是当a>0时B={f(x)

12、f(x)≥};当a<0时,B={f(x)

13、f(x)≤},它使得R中的任意一个数x与B中的数f(x)=ax2+bx+c(a≠0)对应.函数概念用集合、对应的语言叙述后,我们就很容易回答前面所提出的两个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