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6.2《我一无所求》3教案 粤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2.6.2《我一无所求》3教案 粤教版必修2

ID:29381999

大小:18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19

高中语文 2.6.2《我一无所求》3教案 粤教版必修2_第1页
高中语文 2.6.2《我一无所求》3教案 粤教版必修2_第2页
高中语文 2.6.2《我一无所求》3教案 粤教版必修2_第3页
高中语文 2.6.2《我一无所求》3教案 粤教版必修2_第4页
高中语文 2.6.2《我一无所求》3教案 粤教版必修2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2.6.2《我一无所求》3教案 粤教版必修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背景资料 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WislawaSzymborska,又译作维·申博尔斯卡,1925—),波兰著名诗人,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的诗歌以精确的讽喻揭示了人类现实若干方面的历史背景和生态规律。”诗歌创作以1956年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揭露了法西斯战争的残暴和罪行,热情歌颂了祖国波兰的复兴和建设;后期诗歌则大多涉及人的生存环境、人与历史的关系、人在历史上和自然环境中的位置等重要问题。代表作有《我们为什么活着》、《一百种乐趣》、《各种情况》、《大数字》和《结束和开始》等。教学

2、分析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2.作品以小见大的手法。3.解读诗中深刻的哲理性和思辨性。教学重难点诗歌中蕴涵的哲理及诗歌内容思辨性。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作者简介希姆博尔斯卡,生于1925年,波兰女诗人。获得199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以1956年为界,她的诗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诗歌主要揭露了法西斯战争的残暴和罪行,热情歌颂了祖国波兰的复兴和建设。后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态势,想象力更为丰富,也更富于哲理性和思辨性。其诗歌主题大多涉及人的生存环境和人与历史的关系,人在历史上和自然环境中

3、的位置等重要问题。《底片》属于后期作品。三、朗读感知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诗中是如何描写“底片”的?四、分析诗歌1.作者对底片的影像做了准确的描述,指出了底片中的景物,有哪些景物?明确:她写到了天空、乌云、太阳、樱桃树、花和底片上的人。其中天空、乌云、太阳是底片的背景颜色(黑色)2.那么,描写这些景物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对比,把底片与底片所反映的真实的事物进行了哪几方面的对比?(1)第一:黑白色的对比。真实的世界是五颜六色的,反映到底片中却只有黑白两种颜色,这就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感觉,既显得真实又不真

4、实,模糊了真实与虚假的界线。(真实与虚假)(2)第二:左右位置的互换。底片从正面和反面看,它所反映的影像是一样的,但是左右刚好相反,而看底片的人很难分清哪一面是正确的,这样就把内心的感觉与真实的世界融为一体了。(感觉与世界)(3)活人与鬼魂的对比真实的世界中,生动的人到了底片中,感觉就像鬼魂一样,作者此时进入了心灵的自我沉思。(问候与沉思)3.既然“不能期望他的回答”,为什么还有问候与提问?明确:对着底片,“我”感悟到底片上的像鬼魂一样的影像实际上就是活人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正是这种与自我相关的感悟引发了

5、“我”对“鬼魂”的问候和提问,其实这都可看作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自言自语是不需要回答的。五、小结本诗采用白描和独白的方式,通过对比,模糊了真实与虚假的界线,将内心感觉与真实世界融为一体,因而有了提问和问候,这也可以看作是作者自己向自己的问候与提问。心灵的自我沉思借底片这一独特的客体找到了一种表达方式。六、艺术特色这首诗借助“底片”表达出内心对世界的疑问和感受。1.以小见大。这首诗从生活中常见的底片写起,引发人们深深的思考,富有哲理性和思辨性,令人回味无穷。2.在表现方法上,本诗采用了白描、独白的方式。底

6、片黑白色的对比真实与虚假对比左右位置的互换问候与沉思鬼魂与活人的对比感觉与世界知识链接怎样欣赏外国诗诗歌诗歌欣赏,无论中外都有一些共同规律。比如说,都要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追求诗的意境美;都要驰骋想象的翅膀,获取言外之旨的蕴藉美;都要反复吟诵,领略诗的形式美和音乐美等等。然而,欣赏外国诗与欣赏中国诗又有所不同。这主要取决于三方面原因:首先,是外国诗同中国诗本身的差别(需要说明,外国诗这个概念极其宽泛,除了中国诗以外,世界各国的诗都可以包括在内。其中有些东方国家如朝鲜、日本等,它们的诗或受中国影响,或同中

7、国诗比较接近,我们这里主要谈的是外国诗中的西方部分,以欧美诗为主)。每一国的诗都植根于它民族的土壤,反映着不同的民族生活、时代风貌、社会习俗,在诗体、风格、形式上都自有特色。拿中国诗同西方诗相比,中诗重抒情,西诗重叙事;中诗以简隽短篇为优,西诗以长篇史诗见长;中诗讲含蓄,西诗多明朗……差别甚多,论诗的标准自然也有所不同。其次,是翻译的转折。诗是所有文体中最难翻译的,因为诗的音韵、诗的内涵是很难翻译而不受损伤的,无论是直译(按字义译),还是意译(按意思译),都将丧失许多原诗的精彩,甚至面目全非。正像茅盾先

8、生所说:“诗经过翻译,即使译的极谨慎,和原文极吻合,亦只能算是某诗的Retold(译述),不能视为即是原诗。原诗所备的种种好处,翻译时只能保留一二种,决不能完全保留。”(《译诗的一些意见》)阅读译诗比起欣赏外国诗的原作,意趣锐减,不可同日而语。再者,是读者的口味。中国人吃面包香肠,总觉得不像正式饭食。中国历来以诗国著称,自己有世界上最丰富宝贵的诗歌遗产,唐诗宋词几乎家喻户晓,从而也养成了我们自己的欣赏习惯、审美趣味,中国人往往以欣赏中国诗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