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4.2《包身工》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4.2《包身工》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

ID:29382775

大小:4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19

高中语文 4.2《包身工》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高中语文 4.2《包身工》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高中语文 4.2《包身工》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高中语文 4.2《包身工》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4.2《包身工》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包身工》教学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常识。2.理解课文围绕中心思想选择材料安排详略的特色。3.了解包身工制度,深刻认识到包身工被无情剥削的社会根源。教学重难点:1.本文的选材组材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2.理解本文以记叙为主兼用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行文的写法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   提问:在以往学习过的新闻类型中大家熟悉的有哪些?   明确:消息、通讯、特写。   今天我们要接触到另一类与新闻相关的文学样式——报

2、告文学。   大家出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对于报告文学可能比较陌生。报告文学是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速写、特写、文艺通讯的总称。它以叙事纪实为主体,以报告真相为己任,即要求作品中占主体的人与事必须真实,具有新闻性;又经过艺术加工,以形象反映生活,并饱含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情感态度,具备文学性。比较有名的作品有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巍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二、作者与背景。   让学生复述课文情节。以提问方式让学生简要介绍作者与背景。   明确:夏衍,原名沈端先,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3、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是作者仅有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但在我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有较大的影响。《包身工》之前的报告文学往往存在偏重事实报导而缺乏艺术加工的弊病,而夏衍提炼生活中材料真实而生动,富有鼓动性,成为名副其实的报告文学作品,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作者夏衍当时为了写《包身工》这篇文章,选择一家日本工厂,名

4、叫“三井系”,当时作者靠厂里一位朋友帮忙,以“外头工人”的身份混进工厂,并且对包身工的生活进行观察。他每天早上四点半左右出发,从上海郊县步行至三井系工厂。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他总在工房周围兜来兜去引起带工头的注意,认为他是“挑乱”来了,戒备很森严,夏衍先生只好中止对包身工的观察。 三、对比分析。   请一位学生到黑板上写下自己一天的生活时间,再请另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写下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时间。通过对比进行讨论。包身工生活悲惨的现象有哪些?   明确:(一)住房:“七尺阔,十二尺深”,约为9个平方多。 “在不到十个平方的房间里”住着十六七个人; 

5、平均居住面积是0.6个平方 房间除了作寝室外,还作“吃喝拉撒”用,生活如猪猡。        (二)生活安排:作息时间:四点一刻:起床,五点上工 ,中餐及午休一小时 ,下午六点收工 ,除了十二小时强劳动,还有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务。她们的年龄与在座的同学的年龄差不多。恶劣的生活条件,繁重的体力劳动,严重摧残着这些未成年少女的身心健康。在这样的环境里,她们变得麻木,像机器一样。差不多失去了作为女性最起码的羞耻感。       (三)生活条件 “穿”——穿着短衣,上面是褪了色的油脏了的湖绿乃到青莲的短衫,下面是无色或是柳条的裤子。长头发,很多

6、还梳着辫子。破脏的粗布鞋,缠过而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蹒跚的样子, “吃”——早晚吃粥,中午干饭。中午的饭和晚上的粥,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粥,它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在南方,碎米和豆渣根本就是猪食。 “住”——每间工房七尺宽,十二尺长——面积约9.32平方米。要容十六、七个人,吃喝拉撒睡都在这里。 “行”——她们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与工厂之间,两点一线。 可见所谓“供给住食”用“饲养”一词更符合实际——猪狗不如的生活。     请学生总结。四、结构分析。   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

7、到“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按照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的三个主要场景,从住、吃、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其间穿插以典型的描述和精辟的议论,使文章内容丰富、线索清晰   第二部分是全文的总结(从“两粥一饭”到结尾),作者概括了包身工们的非人生活,并提出了自己的愤怒控诉。   提问: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明确:课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作者把散乱的不完整的材料,像剪接电影一样,高度集中地组织在包身工从清晨到黄昏放工

8、一天的时间里。如此安排,叙议结合,层次清楚。   提问:课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课文中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