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劝学》教学设计 鲁人版必修1

高中语文 《劝学》教学设计 鲁人版必修1

ID:29383086

大小:286.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19

高中语文 《劝学》教学设计 鲁人版必修1_第1页
高中语文 《劝学》教学设计 鲁人版必修1_第2页
高中语文 《劝学》教学设计 鲁人版必修1_第3页
高中语文 《劝学》教学设计 鲁人版必修1_第4页
高中语文 《劝学》教学设计 鲁人版必修1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劝学》教学设计 鲁人版必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授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课题《荀子·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来源:Zxxk.Com][来源:Zxxk.Com][来源:Z,xx,k.Com]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过程与方法1.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2.掌握绝、强、假、望等多义词,积累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认识学习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教学环节教学内容(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一、

2、检查背诵学生齐背一遍,再抽查两名学生独立背诵。二、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1.学生齐读第4段。2.请学生列出本段的词语提纲,并用图示法展示本段的推理过程。[教学要点]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背诵第4段;归纳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探究性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小结全文。教学环节教学内容(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3.借助词语提纲、思路推理图示,学生按图索骥,尝试背诵。4.学生齐背第4段。三、分析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学生从文中选择相关句子作答。要求学生在朗读中反复体会。四、探究性阅读训练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跬②镂③一④焉⑤至。对“至”作重点分析:下面两

3、个句子中的“至”和“致”有何区别?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至”在《说文解字》中本义是“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引申为“及,达到”,①句强调指出自身积累“跬步”达到的结果,用“至”突出了第4段的中心。“致”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送诣也,送而必至其处也。”含有“使……达到”的意思,②句强调“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当地表达了语意。提问: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写作特点是什么?①比喻说理,形象透彻;②正反对比论证,灵活而富于变化;③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多用对偶、排比句式。1.提问: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4、教师否定,点拨并引申: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劝学》中未选入本文的语句有“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这些语句也可以证明荀子劝勉人们学习就是让人们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国。时至今日

5、,先贤的宏声巨音仍回响在现代都市和乡村的上空,引领着人们求美、求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规范的实施不正印证了这一点吗?刘海洋伤熊事件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现代教育的些许缺憾。当然,荀子讲学习要积累、坚持、专一的方法和态度,对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具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2.提问:有人说,《劝学》是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从开篇到结尾始终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论述,“人”教学环节教学内容(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五、活动与探究实质上是本文反复咏唱的主旋律,透过文字,我们可以发现文中写了哪些人呢?学生明确:“君子”“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知明而行无过”“善假于物”;吾“尝终日而思”“跂而望”,知道“不如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知道“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的效果,是“知假物”的人。但“吾”比“君子”低一个境界。教师适当引申: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主张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抑“恶”扬“善”,避“恶”就“善”,所以文中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境界的人,突出学习的重要性。3.请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两句插到本文各自最适合的段落中去,并简要说明理由。教师略作解释:冥冥:精诚专一,埋头苦干。昭昭:明显的样子。惛惛:同“冥冥”。

7、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蓬生麻中”点出外部环境,与“善假于物”的“物”是合拍的,而且《劝学》第3段论述“善假于物”的作用,故应放在第3段末尾。第4段中的“积”“锲而不舍”“用心一也”同“惛惛”相呼应,故第2句应放在第4段段尾。应从词语的照应关系来着手解答问题。这样分析,把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升到哲理美的层次,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1、以“我的求学故事”为题演讲学习课文之后,要求同学们畅谈自己对学习的认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