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师说备课资料 粤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师说备课资料 粤教版必修4

ID:29383590

大小:6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19

高中语文 师说备课资料 粤教版必修4_第1页
高中语文 师说备课资料 粤教版必修4_第2页
高中语文 师说备课资料 粤教版必修4_第3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师说备课资料 粤教版必修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备课资料韩愈和《师说》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郡望为昌黎(今属河北),故世称韩昌黎。韩愈自幼勤勉好学,沉潜诗书。唐德宗贞元八年(792)中进士。贞元末,官监察御史,因上疏请求减免灾民赋税,贬阳山令。唐宪宗元和年间,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迁刑部侍郎。不久即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穆宗朝,历官国子监祭酒、京兆尹等,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故后世称韩文公。[在思想上,韩愈推崇儒学,排斥佛老;在文学上,他崇尚秦汉散文,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并因此倡导了有革新意义的古文运动,强调文学要为儒学道统服务,要求言之有物,辞必己出。韩愈

2、诗文都有很高成就,尤以文章著称。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内容殷实,有以反佛、明儒道为内容之长篇,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有嘲讽社会现实之杂文,如《杂说四首》《送穷文》《进学解》。也有论述文学思想之作品,如《与冯宿论文书》《答尉迟生书》《答刘正夫书》。其文气势壮盛,辞锋骏利,语言练达。后人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对唐及后世散文创作有巨大、深远影响。与此同时,韩愈以诗为文,把写文之手法融入诗中,在诗的句法、章法、韵等方面作了改动,白居易、欧阳修、黄庭坚、苏轼等无不受其影响。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

3、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

4、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

5、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韩愈的古文1.道与文的关系。至道与文的关系,韩愈以为就学习而言,要“因文见道”;就创作而言,要“文以载道”。《答李秀才书》云:“然愈之所以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答陈生书》云:“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题哀辞(欧阳生哀辞)后》云:“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耶?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道者也。”这就是说学习古文的原因,为的是“因文见道”。《答刘正夫书》云:“若圣人之道不用

6、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上兵部李侍郎书》云:“谨献旧文一卷,扶树教道。”《上宰相书》云:“其业则读书著文,歌颂尧舜之道。”《送陈秀才彤序》云:“读书以为学,缵言以为文,非所以夸多而斗靡也;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苟行事得其宜,出言适其要,虽不吾面,吾将信其富于文学也。”这就是说创作古文的原因为“以文载道”。所以道是文的实质,文是道的形式。《答李翊书》云:“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则所重者是道的实质,其次才是文的形式。所以《答李翊书》又云:“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其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哗,仁义之人,其

7、言蔼如也。”《答尉迟生书》亦云:“夫所谓文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实之美恶其发也不掩,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行峻而言厉,心醇而气和,昭晰者无疑,优游者有余,体不备不可以为成人,辞不足不可以为成文。2.“不平则鸣”与“文穷益工”。至文学的产生,韩愈以为由于“不平则鸣”。《送孟东野序》云: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扰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