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登临词二首》教学设计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登临词二首》教学设计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ID:29384866

大小:8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19

高中语文《登临词二首》教学设计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_第1页
高中语文《登临词二首》教学设计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_第2页
高中语文《登临词二首》教学设计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_第3页
高中语文《登临词二首》教学设计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_第4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登临词二首》教学设计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登临词二首 》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桂枝香》一词作者对六朝因荒淫相继覆亡的感叹,体会《念奴娇·登多景楼》一词作者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策略的否定和批判,感受作者积极北伐抗金、收复中原失地的强烈愿望。     2、积累掌握登临词中常见意象的涵义。     3、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涵义。 教学重点:1、了解典故运用的作用。2、对登临所见景象进行赏析。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桂枝香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王安石 (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2、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他目睹时弊,慨然有矫时匡世之志,曾给皇帝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宋神宗即位,召他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升为参加政事,前后两度为相。在他执政期间,积极推行变法,抑制大官僚地主豪商的特权,希望借此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生产,富国强兵。由于保守派的顽固反对,变法并没有取得真正的胜利。晚年退居金陵(今南京),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王安石是具有多方面成就的杰出文学家。散文,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其文逻辑严谨,辨理深透,笔力雄健,语言简练,奇崛峭拔。诗,他是北宋四

3、大诗人之一。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也有情韵深婉之作,风格道劲有力,有如其文。词,所作不多,但能“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卷四),不受前人绮靡风气影响。   这首词在黄舁《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注有“金陵怀古”的题目。有人考证这是编者根据词意所加。但从词作的实际看,是很切合这个题目的。这词就是登临金陵而怀古,进而伤今的。写作时间一般认为是在作者罢相后退居金陵时,即熙宁年间。   2.基本解读: 问:(1)对这首词中“画图难足”、“漫嗟荣辱”句子应怎样理解? 提示:A.眼前金陵美景,用画笔都难以完全描绘

4、出来。 B.长长地感叹伤嗟亡国者的耻辱。  问:(2)请联系全词主旨阐述最后一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的深刻含义。   提示:意在说明北宋一些人并未吸取南朝灭亡的教训,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仍在粉饰太平,寻欢作乐。  问:(3)请对这首词的艺术特色进行赏析:   提示:此词怀古讽今,用含蓄的笔法点出宋王朝潜伏着很大的危机,表达了作者的忧国之情。上阕借景抒情,用典贴切,既追忆历史往事,又处处联系现实,深刻地揭示了主题。此词不受当时绮靡风气的影响,笔力雄健,最后用无知商女还唱亡国之音作结,寓意深

5、远,开拓了词的境界。  全词解读: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抒慨词。通过对六朝统治者相继亡国的深刻历史教训的缅怀和批判,对当时的当朝者提出了严正的警戒,体现了一个政治家锐利目光和睿智的思辨能力。(主旨)   上片写景。起句“登临送目”领起上片词意,表明此下所写的都是亲目所见。“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登临的地点、季节、气候。“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化用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名句“澄江静如练”,对所目睹的水光山色作总的静态描绘,纯属自然景观。“似练”、“如簇”,很简括,也非常形象。 “征帆去棹残阳里,

6、背西风、酒旗斜矗。”写动景。写出了人的活动,侧重于人文因素的描写。“残阳”补叙登临的时间,是在傍晚。“西风”照应上文的“晚秋”。残阳、西风,给人以萧索的感觉,整个景象的氛围以悲情为基调,与下片中的“悲恨相续”相呼应。“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彩舟”接“征帆去棹”。“星河”,指长江,“鹭起”,由长江中的白鹭洲联想到白鹭鸟,着一“起”字,灵气盎然。“画图难足”,对当前所见之景作总的概括和赞美。   下片怀古,抒发感慨。“念往昔、繁华竞逐。”总领下片词意。“繁华竞逐”把六朝的统治者因穷奢极欲而亡国这一

7、根本原因揭示了出来。“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这是“繁华竞逐”而亡国的一个典型事例,举其典型,概括其他。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意思是说,隋军大将韩擒虎已经攻到了陈朝的国都 (即作者现在所登临的金陵)的城门之外,而陈朝的皇帝陈叔宝还和他的宠妃张丽华在寻欢作乐。这是诗人的典型化了的艺术语言。据史书记载,当时的实际情形是,陈、张躲藏在井里,隋军攻人后,才把他们从井里拉上来俘虏了。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杜牧的诗句,更为真实。词人当然也深明此理,所以依然以之入词。“悲恨相续”,极有概括力,说明像

8、陈朝这样的事例是前后相继发生的,并非个别特例。以下对吊古者的批判:“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的历史教训应是非常深刻的,但是自唐朝以来,人们来此登高吊古,仅仅是“漫嗟荣辱”而已。这样的空叹兴亡,在作者看来,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真正有价值的是要从中吸取历史教训。如果不吸取教训,那只能如杜牧《阿房宫赋》所说的:“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在词人看来,六朝之所以“悲恨相续”,就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鉴之”。那么现在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