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 蚕变了新模样 2教案 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 蚕变了新模样 2教案 教科版

ID:29414502

大小:69.0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19

三年级科学下册 蚕变了新模样 2教案 教科版_第1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 蚕变了新模样 2教案 教科版_第2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 蚕变了新模样 2教案 教科版_第3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 蚕变了新模样 2教案 教科版_第4页
资源描述:

《三年级科学下册 蚕变了新模样 2教案 教科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第3课蚕变了新模样(一)背景和目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蚕蛹和蚕茧,所以教学活动最好在蚕吐丝后几天进行。蚕结茧后经过2天一3天,就会变成蛹。相信对于没有养过蚕的学生,在观察蚕吐丝结茧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很多激动人心的发现,需要和同学交流,也有很多问题急切地想要知道为什么。例如,蚕为什么要做茧把自己包起来,茧里面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这个时候,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说出自己的疑问很有必要。同时,蛹是蚕的另一种形态,让学生观察蛹是否还有生命,哪些地方和蚕的幼虫时期相似,哪些是新发育出来的部分,对下面的教学及

2、认识蚕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本课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蚕蛹;第二部分是观察蚕茧和蚕丝。科学概念.变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幼虫,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个形态。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蚕茧是由一根丝组成的,蚕丝可以织成丝绸或被加工成各种丝织品。过程与方法.观察、猜测和描述蚕蛹和蚕茧。.估计蚕丝的长度和抽取蚕丝。.用画图、语言文字记录和交流观察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动物研究的兴趣。.理解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环境,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对我

3、国古代劳动人们的创造发明及对世界做出的贡献表示敬佩和自豪。(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蚕茧,放大镜,小剪刀,手电筒。教师演示器材:热水,小碗,竹签,丝绸制品。(三)教科书说明第一部分:观察蚕蛹本课的活动是先观察蚕蛹,再观察蚕茧。茧在外面,蛹在里面,为什么要先观察蚕蛹呢?这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的?因为外面的蚕茧学生已经看见,而里面的蚕蛹却看不见,这就更增加了学生对它的好奇。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活动在学生的强烈求知欲中进行,所以先安排学生观察蚕蛹。另外,观察蚕蛹也是本课的重点活动。对蚕蛹的观察主要围绕教科书上提出的

4、五个问题进行。(1)蛹的外形和蚕有什么不同?(2)还能找到眼睛和足吗?身上的环节还在吗?(3)蛹会动吗?它的身上长出了什么东西?(4)在剪开的茧里还发现了什么,它可能是什么?(5)其他发现。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的重点是蚕蛹的身体与蚕进行比较,突出蛹是蚕的幼虫阶段和成虫阶段的过渡,既保留有幼虫时期的特点,又有成虫时期的特点。剪开茧观察,蚕蛹的体形粗短,像一个纺锤,分头、胸、腹三个部分。头部很小,长有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胸足和翅;腹足、尾足消失。鼓鼓的腹部长有9个体节,从第2}7个腹节两侧都有发达的气门。蚕蛹的身体与蚕比

5、较,身体缩短,颜色由白色变成了深褐色,还能找到眼睛和胸足,身上的环节减少,腹部的足消失,但气门还在。已有翅的雏形,长出了复眼,出现了触角。第三个问题的实质是蚕蛹还有生命吗?答案是蛹还有生命,因为蛹一般情况下不动,但当受到外界刺激时会动。其他发现,茧里还能发现蚕吐尽丝后化蛹之前蜕下的皮等情况。最后的推测是蛹还会变化吗?它会变成什么模样?希望学生的推测能以一定的观察事实作为依据。第二部分:观察蚕茧和蚕丝这个活动分两步进行。第一,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统计全班同学的蚕茧大小、颜色,挑出最大和最小的蚕

6、茧,它们分别长多少,宽多少?这个活动的日的意义在于对蚕茧有一定的认识。蚕茧的大小和重量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标准,蚕茧的大小和重量与蚕的生长发育有关。只有精心地饲养,蚕才能结出又大又好的茧。蚕茧的颜色告诉学生天然的蚕茧颜色是有限的,这样才为后面科技人员利用科技手段,培养出彩色的蚕,吐出彩色的丝,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埋下伏笔。第二,指导学生进行拉蚕丝的活动。养蚕、抽取蚕丝织成丝绸,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活动的意义在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蚕丝的长度和质地,了解抽取蚕丝织成丝绸的可能性。学生在前面观察蚕吐丝的时候,可能对蚕丝有一定的认识

7、,但是当时注意力都集中在蚕是如何吐丝结茧的,对蚕丝可能没有过多的注意。拉蚕丝的活动,对学生来说,既感到新奇,又觉得有趣。方法并不难,“把蚕茧放在热水中泡一下吧”“用竹签把丝头挑出来,绕在纸板上”等。这个活动使他们对我国劳动人民的发明有更多的认识。蚕丝为什么要绕在纸板上,是为了便于计量蚕丝的长度。现在人们利用科技手段,能养出彩色的蚕,吐出彩色的丝,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四)教学建议为了落实观察活动,建议本课在部分学生养的蚕已经结茧后进行。在上课的前一天通知学生把蚕茧带来,还可以带一些没有吐丝结茧的蚕作对比用,教师也要准备

8、一些蚕茧备用。1.交流我们的观察和发现。主要是交流蚕吐丝结茧的过程,以及蚕发生的变化。学生会自然地提出:蚕为什么要做个茧把自己包起来?茧里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从而进人新课的学习。2.观察蚕蛹。蚕吐丝把自己裹了起来,结茧后就看不见蚕了。蚕变成了什么样呢?茧里面的蚕还活着吗,这是学生们非常好奇的问题。希望学生们能作出猜测,同时能想办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