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集

人民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集

ID:29441076

大小:635.74 KB

页数:76页

时间:2018-12-19

人民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集_第1页
人民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集_第2页
人民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集_第3页
人民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集_第4页
人民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集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民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劝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2.理解、积累重要的文言常识;3.理解、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4.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布置预习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的读音及写法;2.初步理解课文;3.参考注释翻译课文,用红笔勾画出不会翻译的语句,并抄写出来。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初中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二、整体感知1.介绍荀子。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世人尊称他为荀卿。荀子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担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后来到楚

2、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令,死后葬于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对立的两派。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应当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进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

3、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仪而化之”。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多作排比,善用比喻。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学术论辩、立身处世之道等。《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2.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劝”的繁体字为“勸”,在古汉语中,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4、。3.学生听读文本,正音正字,初步了解课文。4.学生诵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5.学生诵读文本。6.教师点拨难句,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明确:《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劝学》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认识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课文结构】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第4段:阐明学习

5、应持的方法和态度。三、合作探究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中心论点的?明确: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2.课文告诉我们哪些道理?与现代倡导的“终身学习”观点有何不同?明确:学无止境、持之以

6、恒、专心致志、注重积累。荀子在《劝学》中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强调的是学无止境,也就是说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有所成就。而现代倡导的“终身学习”的观点,其立足点是现代社会中人的一种基本生存需要。这两个观点的时代背景、基本内容、主要目的等都有很大的差异。3.课文的写作特点有哪些?明确:(1)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课文用了四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用了十一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从形式上看,《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

7、正面设喻,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从反面设喻,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喻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有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