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精品教案

ID:29449178

大小:84.04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2-20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精品教案_第1页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精品教案_第2页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精品教案_第3页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精品教案_第4页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精品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精品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精品教案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以儒、道、法三家为主)的思想特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辩论关系的能力;利用表演、质疑、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述历史的能力;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通过阅读教

2、材编制表格,增强阅读能力,学习制表的基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和勇于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学情分析1.知识掌握状况: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已学过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对孔子已有初步的了解。语文课刚刚讲完《论语十则》,对孔子思想内涵的了解又有了进一步加深。历史课又学习了“大变革的时代”一课,对春秋战国

3、时代背景(特征)已有相当的认识。2.学生心理特征:初一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教材处理教材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的规定。标准要求虽然简单,但所涵盖的教材内容思想理论性强,社会运用性强,知识结构呈开放性,这为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为了便于该堂师生合作活动课的开展,在尊重“内容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作如下处理:1.将课文

4、“百家争鸣”子目中关于“百家争鸣”背景的阐述前置于课文开篇。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的背景阐述同样适应于孔子、老子等思想家产生的时代。再者,原课文开篇就直接提出孔子,显得突兀,如有背景资料引入,将更能体现历史“因果关系”的学科特点,同时也便于联系学过的知识切入新课。2.在战国“诸子百家”教材内容中,删去墨家部分。根据课程标准,删去墨家内容属允许范围,并不会降低标准的要求。这样做的理由是从学生的认知实际

5、出发,因为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不能很明确地区分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的区别。在这节课中,阐述诸子百家内容的教学,设计为学生辩论活动,墨儒两家学说对立性不强,容易混淆,不利于辩论的开展,故删去。课型选定基于以上教学目标和对教材、学生知识、心理等方面的分析,课型选定为:师生合作型的活动课(一课时)。教师的活动形式:启发、引导、归纳、小结。学生的活动形式:分析、质疑、表演、辩论。设计思路:1.本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来确定课程目标及教学过程。2.通过阅读、课外搜集资料、自制录像等,强调

6、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3.通过课堂短剧、辩论会,重现历史情境,增强学生体验历史的感觉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合作的能力。4.通过动手制作录像片、制作表格、搜集历史资料等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5.通过录像、课后作业等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能够经常联系、接触社会实际,从生活中学习、思考,体现历史为现实服务的观点。课前准备1.由学生自编自演孔子办学、因材施教等短剧。2.介绍阅读《中

7、华五千年》等有关通俗读物并印发有关儒、道、法三家学派的有关资料给学生。将学生分成儒、道、法三个辩论小组,熟悉各学派的思想观点,作好辩论准备。3.让有条件、感兴趣的同学组成一个历史旅游小组,游览南京夫子庙大成殿,自己讲解、自己导演、自己拍摄有关孔子的录像。4.制作有关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教学活动过程一.导入步骤:1.投影:画谜(打一历史时期,谜底:春秋战国),由学生猜出,引出教学内容的时代背景。2.由学生根据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归纳出: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背景):生产力发展(牛耕和铁农具的作用)→引发社

8、会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诸子百家、百家争鸣)。3.推出本课课题二.教学内容:1.孔子:孔子是本课的重点基础知识,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从思想和教育两个领域了解孔子,即孔子的“仁”、“礼”学说和在教育方面的贡献。A.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理解孔子的“仁”、“礼”的思想内涵,并根据学生阅读、探讨的情况,指导学生明确“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的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