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雷电颂》教案4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雷电颂》教案4 人教新课标版

ID:29470773

大小:75.5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20

八年级语文下册 《雷电颂》教案4 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雷电颂》教案4 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雷电颂》教案4 人教新课标版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雷电颂》教案4 人教新课标版_第4页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 《雷电颂》教案4 人教新课标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雷电颂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一—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2.了解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能力目标: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1、指导学生诵读,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情感目标:理解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教学方法:1.听一读一赏一读: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理解。2.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说话多维交流。3.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理解课文,走进人物。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准备──预习:提供参考书籍及相关网站,让学生走进戏剧,走进郭沫

2、若,走进屈原。二、导入新课学生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交流有关感受。教师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三、整体感知多媒体课件展现情境及课文录音,学生欣赏体验,品味文章语言,体悟文章气势,并谈整体感受。四、研习课文1.学生诵读,以读带品,体会文章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2.小组交流、讨论品读感受。3.学生就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谈有所感的句段,并读出其中所包孕的情感。五、欣赏品味全体学生配乐朗读课文,从局部理解回到整体感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六、小结通过听

3、一读一赏一读,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理解屈原,走近屈原。七、课后语文实践活动:课代表组织安排《雷电颂》片段朗诵会,由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评委,评出一、二、三等奖。一、《雷电颂》的结构和特点:1、〈雷电颂〉可分几层?〈〈雷电颂〉是屈原歌颂风雷电的内心独白。独白是人物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还有对白)这篇独白实际上是一首完美的诗,气势雄伟,充满战斗激情,抓住事物特征展开联想,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分两层:第一层: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吧!”在“比铁还沉重”、“比铁还牢固”的黑暗

4、、阴惨的宇宙前,他不能不对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于是,他热切地呼唤和祈求那些咆哮的风,闪耀的电,爆炸的雷这些宇宙中的“伟大的艺人们”,以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把黑暗的世界“爆炸”“劈开”,从而创造一个“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世界,迎来“没有限制的自由”和灿烂眩目的“光明”。他把“电”这一宇宙的长剑化做自己撔闹械某そ。在呼喊声中,主观和客观,人和自然力结合在一起,充分表现了屈原摧毁黑暗,追求光明的内在力量。用火一般炽烈的语言及雷霆万钧的气势,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也表达了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第二层:借指斥神鬼偶象来愤怒诅咒

5、昏庸腐朽的当权者。(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屈原之所以高呼要把所有的“土偶木梗”连同一切罪恶的黑暗都“烧毁!烧毁!烧毁!”,是因为它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它们“完全是一片假”,“只有晓得播弄人”,一句话,它们象征暴戾、奸诈、怯懦的怪力乱神。这样,屈原就由前面对自然力的祈求,发展到对人的力量的确信,表现了他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板书设计:第一层: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第二层: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愤怒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者。2、“东皇太一”等众神象征什么?明确:东皇太一等众神象征人世间昏庸腐朽暴戾怯懦的当权者(板书)。二、“雷电颂”采用了什么修辞方

6、法?有什么艺术特色?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充分表达感情,增强语句气势通篇运用拟人兼呼告。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等等,这些语句,热切地期望风、雷、电;而“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西”等词语,无比愤怒地对恶神进行斥责。这样,就最直接最有力地爱憎的感情。其次,运用了反复、排比等修饰方法,也使整个独白具有诗的形式美,琅琅上口,铿锵有力。②闪耀着浪漫主义的色彩:《雷电颂》中,作者进行了大胆的艺术虚构,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让屈原凭借暴风、怒雷、闪电的翅膀,展开美妙的幻想,飞往光明的境地;也借助了它们的力量,毁灭一切黑暗。这样,就使屈

7、原形象显得更加神采飞扬。这段独白想象奇特,气势宏伟,表现了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郭沫若简介郭沫若(男)(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鼎堂,曾用笔名麦克昂、易坎人、石沦等。四川乐山人。1913年毕业于成都高等学堂分设中学。同年底赴日本留学。1918年入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后弃医从文。192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同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发表过《残春》等少量小说。1926年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同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