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下册 岩石的风化1教学反思 青岛版

四年级科学下册 岩石的风化1教学反思 青岛版

ID:29483379

大小:68.0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20

四年级科学下册 岩石的风化1教学反思 青岛版_第1页
四年级科学下册 岩石的风化1教学反思 青岛版_第2页
四年级科学下册 岩石的风化1教学反思 青岛版_第3页
资源描述:

《四年级科学下册 岩石的风化1教学反思 青岛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二单元岩石的科学6.岩石的风化1.成功方面(1)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矛盾冲突,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内容之间产生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把学生引入“矛盾——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来。在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观察一块普通的岩石,了解这块岩石的基本特点:重,很硬,非常结实。然后给每组同学一块风化的岩石,让

2、他们观察说出风化岩石的特点:很疏松,很轻、能浮在水面上,表面有泥沙,有植物。通过对两块岩石的比较,不用教师说一句话,许多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同样是岩石,风化后这么轻,且能浮在水面上?岩石怎么会这么疏松,手一碰,就会剥落下来?岩石怎么会有这么多小洞洞?一个个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2)给学生充裕的探究时间。“探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它不是一个简单地验证某个事物或结论而是要从具体的客观事物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活动发现事实,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搞”出材料中所蕴含的意义来。这个过程不是三、五分钟所能解决的。在常识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

3、,让他们能从头到尾观察、实验几遍。有时间从容地想一想,自己发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有所收获。在本课中,我的教学设计如下:1、认识风化的岩石,提出研究的问题。2、自我探究风化原因。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根据课后录像统计:在整节课中,学生学习用时36’48”,教师讲解时间只用了2’36”。学生有两次独立观察和探究的时间。第一次是观察风化的岩石,用时4’47”,占总用时的11.6%。第二次是探究岩石风化的原因,用时13’,占总用时的31.6%。使每一个同学都有充裕的时间去感知,去探索。这也为探究结果的多样性提供了保证。(3)探究形式的多样性。探究是一个

4、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自然科学中实验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在以往的课堂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一些对话,当学生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假设后,师:“这是不是结论?”生:“不是”。师:“怎么办?”生:“实验”。把验证假设的途径固定在单一的“实验”上。这是不正确的。在本课中,学生提出了多种验证假设的方法:实验、查资料、问老师、上网……。在学生实际的探究过程中也呈现了这样的多样性。通过实验验证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有9组;查资料(包括看录像)的2组;上网的有3组。在实验的9个小组中,有用煤炉给岩石加热的,有用电炉加热,有用酒精灯加热,甚至有同学在石头上滴上了盐酸后再进行加热

5、。课堂上有聚在电脑前小声讨论的,有不声不响查课外书做笔记的,有跑前跑后用不同种方法加热的,也有东瞧瞧西看看的同学。但每个同学的脸上都洋溢着轻松与喜悦。(4)应用探究成果。人们获取知识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累加知识,而是要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本课在探究了岩石风化的原因后,有学生向老师和同学提出了“亿万年后的西山会有什么变化?”这样一个很开放的问题。(西山是我们海宁市的一个小山丘,海拔约有30米,内有徐志摩墓)。还有一个同学提了一个更有价值和更值得思考的问题:亿万年后,地球上是不是只有土壤而没有了岩石?这说明学生在解决了课堂中的问题后,把目光关注到更为广阔的大自然。并能够试着用刚刚获得的知识去

6、解释一些现象。我在欣喜之余,把这两个问题抛给了他们。让学生在解决了课堂中的问题后,带着更多更深的问题走出教室,在课外应用课堂中的方法进行自我探究。2.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1)课堂提问。课堂提问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调控课堂教学的水平。在上课前,自己的教案上标明的教师提问有15次,但在课后的统计中却有提问52次。那么这30多次提问是怎么多出来的呢?通过课堂实录发现:一是习惯性的教学语言:“是不是?”“好不好?”这样无意义的发问有6次,占总提问的11.5%。二是重复自己的问题,有3次,占5.7%。三是追问,有8次,占15%。四是将一个主问题分解为多个辅助问题。如探究生物对岩石的风化作用

7、时,教师把它分解为1、穿山甲有什么本领?2、哪些动物也有这样的本领?3、树为什么能长在悬崖峭壁上?这样3个小问题。提问主要集中在观察、实验结束后的研讨交流阶段。共提问题38个,占总提问的73%。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平时缺少这么长时间的探究经历,学生接受任务后不知所措,所以教师指导性的提问居多;二是我们的学生能够想得很多,但在汇报的过程中不能把想的内容充分的表述出来,教师引导性的提问较多。致使课堂上大问题内包含了为数不少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